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形影(精)

鲁迅形影(精)

  • 字数: 275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董炳月
  • 商品条码: 97871080557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60年生,江苏睢宁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1987),东京大学文学博士(1998),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邀研究员(2006年度)。2000年11月至2002年3月任东京《留学生新闻》主编。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茫然草——日本人文风景》、《东张东望》、《“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鲁迅形影》。译著有《鲁迅<故乡>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蒙古新疆旅行日记》等。
目录
正 编 “仙台神话”的背面 一、“仙台神话”的诞生 二、记忆的误差与选择 三、周树人何以去仙台? 四、施霖意味着什么? 五、两个“藤野先生” 六、“留日”之于鲁迅 “仙台鲁迅”与国民国家想象——以《仙台书简》为中心 一、初期“仙台鲁迅”的国民意识 二、在《仙台书简》的延长线上 三、“仙台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 鲁迅留日时代的俄国投影——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形成轨迹 一、尚武与爱国:拒俄运动中的鲁迅 二、仙台时期的“日俄战争记忆” 三、反战文学与对“国民”的超越 结语:“俄国”之于鲁迅的多重意义 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 一、《文化偏至论》的个人主义文明观 二、鲁迅文明论的背景及其批判性 三、青年鲁迅与夏目漱石的联结点 结语:“不合时宜”的文明论 “文章为美术之一”——鲁迅早年的美术观与相关问题 一、青年鲁迅“美术”的自觉与美术实践 二、鲁迅留日时期的美术环境 三、两种形式,一个逻辑 余论:鲁迅与日本“美术关系”的多重性 翻译主体的身份与语言问题——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为中心 一、翻译理论与政治性 二、“硬译”·转译·留学背景 三、翻译美学的重建 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 一、“孔胜老败”解 二、《故事新编》中的“诸子学略说” 三、子见南子与子见老子 结语:“后五四时代”孔子归来 “日本鲁迅”的另一面相——霜川远志的《戏剧·鲁迅传》及其周边 引言:“学院鲁迅”与“民间鲁迅” 一、霜川远志“民间鲁迅”的成立 二、另类藤野先生与多情鲁迅 三、“民间鲁迅”与太宰治、竹内好 结语:“鲁迅”的空间与可能性 日本的阿Q及其革命乌托邦——论新岛淳良的鲁迅阐释与社会实践 绪论:新岛淳良及其与鲁迅的镜像关系 一、面对鲁迅的姿态 二、“日本阿Q”的成立 三、鲁迅的乌托邦,新岛的乌托邦 四、新岛淳良与《1Q84》 结语:鲁迅研究史上的新岛淳良 井上厦的“反鲁迅”——《上海月亮》的喜剧艺术与意义结构 一、“病”与“笑”:《上海月亮》的舞台空间 二、“反鲁迅”的价值体系 三、“内山书店”——超国家的空间 四、太宰治《惜别》的投影 结语:鲁迅的真实,井上厦的真实 副 编 鲁迅:文化与非文化 文本与文学史 死去的“鲁迅时代” 画家的鲁迅,作家的张仃 一对周氏兄弟,多重日本观照 原鲁迅·毛边本·牛骨裁纸刀 后记 形与影的辩证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