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

  • 字数: 33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子今
  • 商品条码: 97875161258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是从交通史、 行政史和区域文化史的视角考察战国秦汉若千历史文 化现象的论著。作者王子今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和传世 史籍文献,就以下主题有所考察:中原文化重心地位 的形成和演变,秦扩张的路径和趋势,彭城与“梁砀 之间”的交通形势与政治文化。“北边”的交通经营 与行政建设.人口流动问题的交通史与区域文化史意 义。也进行了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的若千个 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社会意识研究》《秦汉闻人肖像》《秦汉文化风景》《秦汉称谓研究》《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秦汉交通考古》等秦汉史研究论著。
目录
序 中原交通优势与文化重心地位 一 河洛地区:战国晚期的会盟中心 (一)列国会盟的记录 (二)河洛会盟与秦人东进态势 (三)周王室的地位 (四)“天下”与“天下之中” 二 论吕不韦封君河南 (一)吕不韦出身及其以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成功 (二)桃色污点与“六国之亡人”的舆论渲染 (三)《吕览》:东方学士的集体创作 (四)阳翟.濮阳。河南洛阳:吕不韦的人生轨迹 (五)吕不韦“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六)“吕母冢”遗恨 (七)关于“吕不韦舍人” 三 秦汉时期中原的“群都” (一)中原“群都”的“前绪”“旧闻” (二)列国盟会热点与秦王巡行方向 (三)司马迁“适故大梁之墟”“讲业齐、鲁之都” (四)秦汉中州“群都” (五)蔡邕《述行赋》“历观群都” 四 秦汉时期的“天下之中” (一)秦人的“三川”经营 (二)汉帝心中的“天下冲陇”、“天下咽喉” (三)“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四)“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五)东汉洛阳文化重心的地位 五 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与诸葛亮躬耕故事 (一)武关道与南阳的交通地位 (二)宛,一都之会 (三)东汉南阳政治地位的提升和交通作用的增强 (四)“真人南巡” (五)“南阳好商贾” (六)中原文化向南传布的中继站 (七)作为信息中心的南阳和诸葛亮的选择 秦扩张路径的政治地理和交通地理考察 一 从鸡峰到凤台:周秦时期关中经济重心的移动 (一)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期开发与秦立国 (二)秦定都咸阳与关中中部地区的经营 (三)鸡峰.凤台:神话的衍生与历史的进步 二 秦人的蜀道经营 (一)“怒特祠”与相关传说 (二)“石牛”“五丁”故事 (三)蜀道与秦兼并蜀地的战争 (四)蜀道对于秦实现统一的意义 (五)秦代的蜀道建设 三 秦汉区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 (一)“关中”:不同的地域界定 (二)《货殖列传》的“大关中”观 (三)张家山汉简的新证 (四)“关中”区域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彭城与“梁砀之间”:交通形势与政治文化 一 战国秦汉时期楚文化重心的移动 (一)“亡秦必楚”的文化地理学分析 (二)关于“西楚霸王王九郡” (三)两汉的楚国 (四)垓下“楚歌”的地域定位 (五)《巫山高》“楚歌”说 二 论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 (一)“衣绣夜行”说与“沐猴而冠”批判 (二)彭城:军事地理与政治地理形胜 (三)“都彭城”决策与项羽的理想 (四)“都彭城”决策与项羽的性格 (五)“都彭城”战略设计的积极意义 三 芒砀山泽与汉王朝的建国史 (一)刘邦在芒砀的早期反秦活动 (二)秦汉之际芒砀地区自然历史地图 (三)汉初执政集团中的芒砀功臣 (四)砀兵.砀郡兵:刘邦军的主力 (五)汉初梁国的文化风景 四 两汉“梁宋”的商路 (一)“梁宋”地理界定 (二)殷商文明的旧墟 (三)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四)“梁宋”工商业成功的交通条件 五 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 (一)申屠蟠事迹的历史闪光点 (二)“梁砀之间”: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文化空间 (三)崛然独立:“处士”的精神 (四)汉末政治灾变与“处士”的表现 (五)申屠蟠脸谱与历史舞台的变光灯 六 “沛谯”英雄的两次崛起与汉王朝的兴亡 (一)刘邦沛中功臣一一“沛谯”英雄群体第一次 历史表演 (二)曹操谯系功臣一一“沛谯”英雄群体第二次 历史表演 (三)曹氏父子“行自谯过梁”“祀桥玄”事 (四)“沛谯”地方的经济文化优势 (五)关于“黄龙见谯” (六)豪族兴起与曹操谯系功臣集团的结构 北边:交通经营与行政建设 一 北边交通与汉帝国的文化扩张 (一)北边军事与北边交通 (二)河西四郡的设置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辽东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 (四)北方草原通路的“闭”与“开” (五)北边交通对汉帝国交通建设的带动作用 (六)北边交通与汉帝国的世界形象 (七)“客”、“亡人”和“匈奴降者”:北边交通的活跃因子 二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 (一)军事争夺的焦点 (二)经济开发的新区 (三)汉军远征的基地 (四)民族交往的走廊 三 秦汉关中水利经营模式在北河的复制 (一)秦人“水利”成就 (二)云中郡的“咸阳” (三)“新秦中”建设 (四)朔方的“白渠水” 四 汉代燕地的文化坐标 (一)两条战略道路的交叉点 (二)三个文化区域的过渡带 (三)汉皇帝卧榻东北角的“镇” (四)关于《安世房中歌》“纷乱东北”与“盖定燕国” (五)燕地贵族军阀“与胡连和”事 (六)燕地的交通条件 (七)“西王母降”:又一条中外交通道路 五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 (一)“北边”的文化定义 (二)“天下苦其劳”:“北边”经营导致的军事交通压力 (三)从九原郡到五原郡 (四)九原:“北边”的中心和重心 (五)九原:直道与北边道的枢纽 (六)九原:民族交往通道 区域文化史视野中的人口流动问题 一 汉代民族交融中北边“亡人”的文化作用 (一)汉代北边“亡人”的历史存在 (二)汉代北边“亡人”的民族立场 (三)汉代北边“亡人”的文化表现 二 秦汉农人流动与都市“浮食者众”问题 (一)农人流动的几种情形 (二)流民涌入都市 (三)“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城市人口膨胀与管理危机 (四)社会动荡与都市文明的破坏 (五)由乡村到乡村的流动通路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的个案研究 一 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晋阳城市史料考议 (一)“赵山北”之地的政治文化中心 (二)秦王政即位初“晋阳反” (三)“太原郡为奏国” (四)“高皇帝居晋阳” (五)代王“都晋阳” (六)汉文帝“幸太原”“复晋阳、中都民三岁” 二 《封龙山颂》及《白石神君碑》“北岳”考论 (一)封龙山“北岳之英援”说 (二)白石神君“气通北岳”说 (三)欧阳修《北岳碑》误会 (四)秦汉恒山之祀 (五)“北岳”的转移 三 西汉“齐三服官”辨正 (一)两汉“齐三服官” (二)“三服官”与“三季衣服”误解 (三)“三服官”“言其有官舍三所”说 (四)《历代职官表》的理解 (五)“三服宫”“作输”成品 四 秦汉时期环渤海地区的文化风格 (一)“燕齐”“缘海之边” (二)“燕人”“卢生”故事 (三)“燕、齐海上之方士”的文化影响 (四)秦皇汉武“并海”之行 (五)渤海“神山”追求 (六)环渤海地区的行政控制 (七)环渤海地区人才分布 (八)环渤海地区经济与交通 五 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高点 (一)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 (二)“泰山”“大海”组合 (三)东方神学体系的重心 (四)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 (五)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六 《全汉赋》辑注班彪《冀州赋》疑议 (一)历九土而观风 (二)《冀州赋》?《游居赋》? (三)赋文校记讨论 七 西河郡建置与汉代山陕交通 (一)两汉西河郡跨河为治的特殊形势 (二)汉代西河地区的交通条件 (三)黄河中游地理形势的变化与西河郡沿革 本书内容初刊信息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