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解蔽与重构--多维视界下的荀子思想研究

解蔽与重构--多维视界下的荀子思想研究

  • 字数: 36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杨艾璐
  • 商品条码: 97875161701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艾璐著的《解蔽与重构--多维视界下的荀子思 想研究》以“解蔽与重构:多维视界下的荀子思想研 究”为题。通过“解蔽”与“重构”的思辨维度,以 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诠释荀子的思 想体系框架。展现其思考与创见。全书将荀子思想之 历史发生、理论基点、伦理秩序、审美追求、引诗分 析、文艺实践、学术思辨、文化对话作为研析理路, 从荀子思想之缘起、本质、主体、表现、核心、意义 、理论、实践、内涵、外延、批判、重建等不同维度 阐发人性论、教化论、礼论、乐论、文论、质论、诗 论、赋论、义利价值论、伦理政道论等相关问题,在 对荀子思想形成理论观照的同时,也建构了人性、生 命、教化、明道、礼乐、文质、诗赋、义利、审美、 价值、对话等具体的研究范畴,从而进一步完善荀学 理论界域的分析,实现对荀子及其思想体系的文化解 析与学理重构。
作者简介
杨艾璐,女,1980年4月生,辽宁沈阳人,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曾先后荣获“辽宁省文化艺术类青年拔尖人才” “辽宁省教育科学青年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2010年毕业子辽宁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师从党圣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文化阐释学、文化产业理论等,目前参编著作及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苟子研究综述 一 国內外的荀子研究状况 二 研究成果分析 第二节 传统苟学的现代诠释 一 观念.价值。体系的生成 二 荀子文艺观的核心精神 三 伦理本位与文学传统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理路与思考 第一章 人性与生命:荀子思想的历史发生 第一节 情性之说与素朴之自然 一 人之情性的关注 二 人之能力的考量 三 性.情.欲的语义构链 第二节 性恶之论与欲望之功利 一 从“人之性恶”到“情甚不荚” 二 情欲之“患”与礼义之“源” 第三节 天人之思与生命之体认 一 “天道观”的內蕴 二 “制天命而用之”与主体教化的功能转向 第四节 存生之道与制世之哲学 一 王者之“政”与养生之道 二 制世之治与生存的迁想 第二章 教化与明道:荀子思想的理论基点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美善动因 一 “性恶”的理论预设 二 “解蔽”的逻辑指向 第二节 “善假于物”的教化方式与“人世求存”的学术理想 一 教化之多元呈现与审美表达 二 “制”人之思与“教化”之质 三 社会本位规约下的求“全”之术 第三节 “心”.“言”.“道” 一 从“修身”到“见善自存”的內关升华 二 从“言教”到“君子必辩”的策略哲学 三 从“立己之学”到“明己之道”的功利目标 第三章 隆礼与重乐:荀子思想的伦理秩序 第一节 “礼”论与化形于外 一 “礼”之审美缘起 二 “礼”之多维內蕴 三 “礼”之理论基础 四 “礼”之文化性征 五 “礼”之价值功能 第二节 “乐”论与感心于内 一 “乐”之本体论 二 “乐”之表现论 三 “乐”之性征论 四 “乐”之功能论 第三节 “差序格局”的建构与传统视域的自觉反思 一 可以“群”与“礼乐”之社会功用 二 “礼乐”迭道与至“士”之说 三 文化的反思与意义的规训 第四章 崇文与尚质:荀子思想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美的本质探寻与功利价值 一 “荚”的探问与“文”的提出 二 审美诉求与功利价值 第二节 美的艺术架构与文采修饰 一 礼乐爱敬之达 二 饰荚修身之术 三 巫祝卜筮之重 四 复情俱文之悦 五 文章 辞彩之华 六 溢荚通明之治 第三节 美之真纯“中和”与真伪之辩 一 主体之內在修养与人格气度 二 “去伪存真”与据“真”存“伪” 三 “情文兼备”之下的审美愉悦 第五章 诗意与和谐:荀子引《诗》及其学理分析 第一节 <苟子)引诗与文本传统 一 荀子引诗之历史缘起 二 荀子引诗之文化表征 三 荀子引诗之审美诠释 第二节 <苟子)论诗与苟子诗学 一 荀子论诗之文本呈现 二 荀子诗论之审美构建 第三节 苟子诗论与<上博楚简> 第四节 <苟子>诗学观的核心探问与审美旨归 第六章 赋谜与文本:荀子《赋》篇及其文艺实践 第一节 文本.思想.价值域 一 荀子“五《赋》”及其文本呈现 二 “晦隐”之言与艺术审荚的独特表述 三 “赋”的文学价值与史学意义 第二节 “谜”及其文学文体的尝试 一 设覆与作答:文本的实践 二 “谜”之隐逸与思维的想象 三 “隐喻”:一种游戏 第三节 文学观念的确立与理论实践的自觉 第七章 争鸣与差异:荀学思辨的文化维度 第一节 批判、裂变与整合的先秦学术视界 一 先秦学术视界概观 二 荀子与诸子思想比较研究的学术功能 第二节 “善”“恶”之维:以苟子、孟子人性观为例。 一 人性之思 二 善恶之质 三 本质之辩 四 ,C性之辩 五情欲之辩 六 存生之辩 七 标的之辩 第三节 “礼”“乐”之美:以苟子、墨子礼乐观为例。 一 “非乐”与“乐教” 二 “节 用”与“功用” 三 克己复“礼”与“礼”的超越 第四节 “文”“质”之观:以苟子、韩非子文质观为例 一 本体之辩:“重质轻文”与“重文尚饰” 二 功用之辩:“以文害用”与“文质至备”。 三 主体之辩:“修身之饰”与“法度之约” 四 政道之辩:“隆礼重德”与“轻德尚力” 第五节 “有待”“无待”之间:以苟子、庄子“道”范畴为例.. 一 “天为”与“人为”:释“道”之辩 二 “类”与“游”:体“道”之辩 三 “群分”与“自适”:存“道”之辩 四 “言教”与“不言”:明“道”之辩 第六节 “义”“利”之辩:以苟子与经学传统为例 一 尚“义”与先秦文化的伦理基点 二 趋“利”与价值理想的原思维 三 义利兼顾与文化价值的转向 四 义利并重与“法后王”的重建 第八章 解蔽与重构:荀学对话的文化镜像 第一节 文化与价值系的生成及其对话的可能 一 价值理性与伦理转向 二 审美理想与主体转向 三 “和”之共融与文化价值的碰撞 第二节 美与功利的纠缠及其对话的发生 一 “关”的文化缘起与差异化征象 二 审美诉求与功利价值 第三节 “诗”与文化的去蔽及其对话的实践 一 “诗教”观与礼、乐、诗的互动关系 二 “崇高”的范式与诗、乐、舞的互融关系 三 去蔽.还原。归真 第四节 政道与原型的回溯及其对话的营构 一 实用思想与文化原型 二 政道逻辑与治世实践 第五节 视界对话与苟学传统 结语 文化透视与历史认同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