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城市群旅游场能测度与能级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学术精品文库

中国城市群旅游场能测度与能级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学术精品文库

  • 字数: 26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娟//张广海
  • 商品条码: 97875161692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旅游业 的空间活动轨迹呈现出“空间转向”和“尺度重组” 两大特征,具体表现:空间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化过渡 ;单一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流。王娟、张广海著 的《中国城市群旅游场能测度与能级提升策略研究》 依据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物理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类比、借鉴与改造得出旅游场能的概念体系和作 用原理,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结合多种定量分 析模型,对中国13个城市群的旅游场能格局、扩散模 式、分异规律等进行系统刻画与阐述,并依据测度结 果提出城市群旅游场能的能级提升策略,以此作为我 国城市群旅游业良性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基础 。
作者简介
张广海,1963年9月出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旅游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社科基地兼职教授,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等。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开发与规划、海洋旅游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王娟,1978年9月出生,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发展战略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已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以城市群为地域单元发展区域经济上升为国家级战略 二 旅游空间组织形式从“点线旅游”到“板块旅游”转变 三 旅游空间活动场所由“城市” 向“城市群”转变 四 国内旅游的“本地市场效应”突出 五 旅游交通需求与陆路交通网络的协同发展 第二节 选题依据 一 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一体化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强化 三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城市群内部发展差异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城市群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 城市群 二 城市群旅游区域 第二节 理论体系 一 物理场与旅游场 二 区域经济学理论 三 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一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趋势 第三章 城市群旅游资源一产业一市场条件分析 第一节 旅游资源条件 一 城市群旅游地格分析 二 城市群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旅游产业条件 一 旅游产业集中度 二 基于酒店业布局的城市联系度 第三节 旅游市场条件 第四节 综合评价 第四章 基于旅游结节性和时间可达性拟合的旅游场能测度 第一节 测度方法 第二节 旅游结节性 一 评价体系构建 二 主成分分析 三 旅游中心城市结节性测度与评价 第三节 时间可达性 一 数据来源 二 原理与模型 三 城市群可达性测度与评价 第四节 场能模型构建 一 原理表述 二 模型构建 第五章 测度结果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城市群旅游场能整体格局 一 环渤海地区 二 长三角地区 三 长江中游地区 四 中西部地区 五 华南地区 第二节 城市群内部旅游场能分异特征 一 环渤海地区 二 长三角地区 三 长江中游地区 四 中西部地区 五 华南地区 第三节 旅游结节性与时间可达性协调发展程度验证 第四节 小结 一 旅游场能与交通、旅游结节性的相互关系 二 区际与区内城市群旅游产业协同与一体化程度待提 三 集约化公共客运是城市群内部交通建设重点 第六章 城市群旅游能级提升策略 第一节 发展城际交通促进旅游市场同城化 一 城际铁路 二 市郊铁路 三 城际公交 第二节 培育纵向嵌套的旅游场能生长体系 一 以县域作为旅游“产业下沉” 的主体承接单元 二 以特色小城镇作为产城融合发展的试点 三 以乡村为旅游场能腹地化拓展的增长点 第三节 构建横向紧密衔接的旅游场能簇群 一 以次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点构建多簇群结构 二 促进路域经济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第四节 基于产业分工的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 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二 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措施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之处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