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

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

  • 字数: 29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杨琳
  • 商品条码: 97875161597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学蕴含和承载着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的历 史记忆,延安文学的研究,不仅关系于自身,而且关 系到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 史的建构和重新评价。延安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 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传播效应,以及民族化、大众化 的传播实践,更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会史 学价值。杨琳著的这本《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 传播研究(1935-1948)》力求通过对延安文学传播的 研究从而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还原生动的历史轨迹, 分析研究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 探求文学的生产机制、意义建构、媒体形态的融合及 拓展,对延安文学做全方位、纵深化的动态观照。
作者简介
杨琳(1965— ),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高级研究学者;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博导、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兼职: 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指导委员会理事、陕西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 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课题等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获10余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多项专业学会奖。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新闻年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延安文学研究的进路与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 延安文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一)延安文学概念、时限的界定 (二)延安文学研究现状 二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期刊研究的滥觞和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视角的确立 (二)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一 延安文学与政治文化生态 (一)文化中心:传说之乐土,理想指归之圣地 (二)汇流与重构:“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苏区文学传统与延安文学 (三)使命与武器:革命战争文化生态 二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 (一)受众:不平衡的文化构体与接受的多元状态 (二)传播者:多重身份的兼者定位与角色转换 (三)集体创作: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融合与互动 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 ——文学期刊与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一 媒介与文学传播 (一)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与建构性、同质化 (二)延安文学传播媒介:建构想象的空间 二 宽松的政策空间:延安文学期刊述略 三 延安文人社团与期刊 (一)“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文协”与《文艺突击》 (二)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鲁艺”与“文抗”、《草叶》与《谷雨》 (三)“大度宽容”的“公共空间”: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 (四) 生活的诗化,战斗的浪漫:诗社与诗刊 四 论争与融合:同而不同,异而不异的“准公共空间” 五 一种传受互动关系模式:文艺小组和星期学园 六 期刊:构筑文艺的战线 第四章 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 ——《解放日报》与延安文学报纸传播研究 一 延安时期报纸概观: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 (一)《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及其《红中副刊》《新中华副刊》 (二)延安时期历史最长的报纸——《解放日报》 二 媒介平台的整合与延安文学的转折与重塑:辟栏刊发一《文艺》副刊一综合性副刊 三 作者群的培养与受众的互动 四 议程设置与话语建构 (一)延安文人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议程设置 (三)媒体议程建构的合力: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受众 五 文艺批评与论争:延安文艺理论构建与规约的过程 (一)媒介的建构功能和文学批评 (二)《解放日报》的办刊宗旨与贯穿始终的延安文艺理论建构 (三)批评的民主氛围及偏离偏移:一种不正常批评之风的萌芽 六 纪实文学:作为历史现场记录的新闻文学文本 第五章 媒介形态的融合与拓展: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从“朗诵诗”“街头诗”到新秧歌剧 一 文学在传播中回归与升华:朗诵诗运动与街头诗运动 (一)朗诵诗:由书面传播走向口头传播 (二)街头诗: 由小众走向大众诗歌起源于民间 (三)诗歌创作:由欧化走向民间、由诉诸内心情感走向诉诸现实生活 (四)跨媒体的推动:由“街头”“墙头”走向“报头”“刊头” 二 新秧歌剧运动:从剧场到广场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一)从原始歌舞形态到现实生活的承载体 (二)新的“民间”的构建 (三)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 (四)从实践到理论:新的升华与拓展 第六章 历史的本质与本真 ——延安文学传播再思考 一 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评价坐标和研究坐标的建立 二 传播视野下延安文学经典与经典定位的历史观 三 议程设置的传播功能与“沉默的螺旋” (一)文学性的遮蔽 (二)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身份的遮蔽 (三)“沉默的螺旋” 四 现代性的变异:从“权宜之计”到“唯一方向” ——再论文学与政治 附录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杂志概览 延安时期代表性报刊发刊词 延安时期主要文化单位、团体及相关报刊概览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