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

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

  • 字数: 30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海霞
  • 商品条码: 97875161707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环境正义研究是社会正义理论在环境领域的新面 向,是政治哲学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刘海霞编写 的《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是在环境 正义视阈下对环境弱势群体的专题研究。环境弱势群 体主要指在环境资源享用、环境污染负担和环境风险 分配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群体。 在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形势下,环境弱 势群体受害程度最深。亟待关注。环境弱势群体的权 益保障既是环境伦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学、 环境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 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之一。本书在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环 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诉求进行了研究,并借 鉴国际社会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我 国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海霞(1971一),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兼任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政治学、生态哲学、科学哲学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10余项课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走向科学实践史——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参编《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创新抉择》《生态治理》等著作3部。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科研成果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博士后出站报告被评为“中央编译局优秀出站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环境弱势群体概述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含义 一 环境弱势群体的叙述语境 二 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探讨 三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意义 一 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 公平正义彰显的现实要求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 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对国内外以往研究的评价 四 推进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的初步构想 第四节 本书研究框架 一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意义 二 本书主要内容 三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环境正义理论综述 第一节 环境正义理论溯源 一 环境运动的诉求 二 社会正义理论 三 社会生态学思想 四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五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 环境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环境正义的含义 二 环境正义的必要性 三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非正义性 四 同心圆理论 五 环境正义的框架 六 环境正义的原则 第三节 环境正义再思考 一 环境正义的所指 二 环境非正义的表现 三 环境正义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一 污染行业企业一 线工人 二 污染企业周边居民 三 农村癌症高发区域居民 四 环境开发移民与生态保护移民 第二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维权困境 一 采取维权行为的概率较低 二 依法维权行为效果不彰 三 非法维权行为面临制裁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维权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不力 二 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三 社会救助体系薄弱 四 环境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 第一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状况 一 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 二 2l世纪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览 三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别 第二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 直接原因 二 深层原因 第三节 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看环境弱势群体的诉求 一 停止环境侵权 二 合理分配环境风险 三 合理进行开发补偿 四 赋予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五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基本原则 一 健康优先原则 二 污染者付费原则 三 风险预防原则 四 赤道原则 第二节 具体政策 一 健康受害补偿 二 超级基金制度 三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四 公众参与制度 第三节 对国际相关政策的评价 一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是首要的预防措施 二 行政救济可以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 三 优化决策程序是避免环境不公的必要措施 四 成本效益分析弊端显现 第六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多元主体 一 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二 环保部门加强作为 三 民政部门制订救助方案 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五 非政府组织提供多种援助 六 环境弱势群体有效维权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 公民健康不受侵害原则 二 完全填补性的加害赔偿原则 三 直接快速的受害救济原则 四 培育可持续生活能力的受苦补偿原则 五 企业环保行为鼓励原则 六 环境弱势群体恶意行为预防原则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二 建立健全行政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三 设立环境基金 四 加强基层环境监管 五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六 深入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七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 结语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一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一 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 二 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立场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目标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本路径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 适度节制资本逻辑 三 完善基层环境民主 附录一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附录三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