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理模式及效率评价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理模式及效率评价

  • 字数: 48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王珍珍
  • 商品条码: 97875097840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6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1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珍珍编著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 理模式及效率评价》在产业共生理论的框架下,从产 业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出发 ,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模式以及 效率评价。在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过程中揭示了制造 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在联动发展的模式 分析过程中计算了不同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对彼此的 共生度,求解出不同地区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大致所 需要的时间。同时,还以宝供与宝洁联动发展为例, 探讨双方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指出制造业子系统、物流业子系统以及制造业与 物流业互为投入产出时系统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最终 分别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分析了制造业 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演化路径。
作者简介
王珍珍,福建省德化县人,管理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经济等问题的研究。主持2叭4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 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3年福建省软科学一般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已在《中国经济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福建论坛》等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得过商务部部级奖励或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1篇建言获“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百项建言活动”二等奖,1篇建言获省领导批示。合作出版著作2部,合编教材1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获奖。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重点难点 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研究概念及内容的界定 2.2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关系的研究述评 2.3 产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述评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一个共生系统 3.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共生系统概述 3.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3.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原理 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自组织演化 4.1 自组织理论及应用 4.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共生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4.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演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4.4 小结 5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共同进化 5.1 引言 5.2 种群生态学模型及其应用 5.3 理论分析及模型假设 5.4 模型分析 5.5 小结 6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合理分工 6.1 引言 6.2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模型 6.3 小结 7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合作竞争 7.1 引言 7.2 演化博弈论及其应用 7.3 纯企业行为下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7.4 政府补贴机制下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 7.5 联动发展系统中政府与企业的演化博弈分析 7.6 小结 8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行为模式:基于Logistic和Volterra模型 8.1 共生行为模式及其应用 8.2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不利共生模式 8.3 制造业与物流业寄生模式 8.4 偏利共生模式 8.5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8.6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8.7 小结 9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实证检验:基于共生度的分析 9.1 引言 9.2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评判标准 9.3 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4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5 东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6 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7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8 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9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0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1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实证检验 9.12 小结 1O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案例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 10.1 宝供基本情况介绍 10.2 偏利共生模式阶段(1994年) 10.3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阶段(1994~1997年) 10.4 为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转变做出努力阶段(1997~1999年) 10.5 多种共生模式并存阶段(2000年至今) 10.6 小结 1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EA模型 11.1 引言 11.2 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11.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2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2.1 共生单元维度 12.2 共生界面维度 12.3 共生环境维度 1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路径分析 13.1 共生单元维度 13.2 共生模式维度 13.3 共生环境维度 13.4 共生界面维度 14 结论与展望 14.1 本书的结论 14.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伊 附录 附录1 1978~2013年我国物流业部分指标数据 附录2 势函数的含义及求解 附录3 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 附录4 稳定性求解判定定理 附录5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系数 附录6 2000~2013年制造业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7 物流业相关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8 基于C2R模型考虑了投入导向的2000—2013年制造业子系统效率值 附录9 2000~2013年各个省区市制造业有效性分析 附录10 基于C2R模型投入导向的2000—2013年我国物流业DEA效率值 附录11 2000~2013年各个省区市物流业有效性分析 附录12 各个年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Malmquist指数详细列表 附录13 考虑了制造业为投入指标,物流业系统的效率值 附录14 考虑制造业作为投入项的物流业有效性分析 附录15 基于C2R模型,以投入为导向的,制造业为产出指标的效率值 附录16 考虑物流业作为投入项的制造业有效性分析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