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

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

  • 字数: 16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吴清一
  • 商品条码: 97875161660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怎样才能将办学 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大学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向育人转化。育人不仅仅是 大学文化的核心任务,也是大学文化的根本使命。吴 清一所著的《大学文化的四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 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 现代大学文化的变化为时代背景,借鉴协同学和复杂 科学等理论,分析大学文化的维度和向度,研究大学 文化的四维向度协同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以 及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的对策与途径。
作者简介
吴清一,男,1979年12月生,海南海口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已在《科学管理研究》《湖南社会科学》《理论与改革》等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国家创新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一马克思“实践反思”与胡赛尔“现象学反思”比较研究》《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评估体系的创新》等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子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参编学术专著11部。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成果获得海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价值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第一节 大学的功能及其育人概述 一大学的功能 二育人——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 第二节 大学文化及其四维向度 一文化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三大学文化的维度与四维向度 第三节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特征 一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大学文化育人的特征 第三章 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一物质文化育人 二精神文化育人 三制度文化育人 四行为文化育人 第二节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一物质文化育人 二精神文化育人 三制度文化育人 四行为文化育人 第三节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一物质文化育人 二精神文化育人 三制度文化育人 四行为文化育人 第四节 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一继承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文化的统一 二开明高效的制度与严谨自由的文化并存 三大学文化四维向度的协同与育人机制的作用 第四章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与四维向度协同模型 第一节 理论基础——协同学理论 一自组织的协同动力学方法论 二协同效应——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三支配原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四自组织原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第二节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 一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导向——育人功能实现的外部机制 二大学文化的自组织与创新——育人功能实现的内部机制 三刺激一反应与价值共通——育人功能实现的主体反应机制 第三节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反思与四维向度协同模型 一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现实反思 二大学文化四维向度协同模型 第五章 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实现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四维向度协同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一基于协同学的三个假设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调查 第二节 实证研究 一假设1的实证研究 二假设2的实证研究 三假设3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描述性分析 第六章 大学文化四维向度协同实现育人功能的范式构建 第一节 大学文化四维向度协同实现育人功能的理论范式 一价值共通是育人功能实现的前提 二柔性合作是育人功能实现的基础 三长期导向是育人功能实现的保证 四创新发展是育人功能实现的动力 第二节 大学文化四维向度协同实现育人功能的方法创新 一基于价值共通的局域典型育人方法 二基于柔性合作的平等对话育人方法 三基于长期导向的预防式育人方法 四基于创新发展的反思式育人方法 第三节 大学文化四维向度协同实现育人功能的过程 一四维向度协同的基础在于其敏感度的差异 二四维向度协同实现育人功能过程的流动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