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知与升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认知与升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考察)

  • 字数: 28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长军
  • 商品条码: 978751617002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刘长军创作的《认知与升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 主义观的历史考察)》讲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 共产党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知“什么是马克 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即中国共 产党马克思主义观酝酿形成、艰辛发展、不断成熟的 历史,其发展进程由四个前后衔接的阶段体现出来, 每一阶段都蕴含了彼时的特点和内容,其间既有掌握 真理的欢愉收获,也有违背规律的曲折迂回。这个“ 痛并快乐”的理论创造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不断 创新的思想发展史和实践探索史,从中可以得出一些 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马克 思主义观的健康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营养和质料。
作者简介
刘长军,河南商丘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共思想史、列宁著作版本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部,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部分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多项学术奖项,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1项,主持博士后基金一般项目和特别项目各1项,主持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重要课题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 一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关于思想史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分期 一 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 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5年中共七大 三 从中共七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出场和初步运用(1919—192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观的出场 一 出场背景:困局中的抉择 二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运用 一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是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初识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第三节 党内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分歧 一 在工人阶级历史地位问题上的分歧 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领导权等问题上的分歧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两种马克思主义观的纠结与竞争(1927—1945) 第一节 貌合神离: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产生的根源 二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表现 三 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危害 第二节 形神合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关于“化”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使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 三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评析 第四节 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一毛泽东思想 一 集体智慧绘就伟大思想 二 延安整风:水到渠成 三 七大的“分娩”之功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与重挫(1945—1978) 第一节 正确马克思主义观主导的发展(1945—1956)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 二 关于“过渡”的思想 三 以苏为鉴的中国式建设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两种倾向马克思主义观的并行消长(1957一1966) 一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上的两种思想倾向 二 马克思主义“两大关系”理论上的两种思想倾向 三 在国情判断上,出现了并行消长的两种倾向 四 在党的指导思想实践中,出现并行消长的两种倾向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重挫(1966—1978) 一 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错误 二 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错误 三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问题上,出现了严重错误 四 “凡是论”与“实践论”的思想交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1978年至今) 第一节 在“问题域”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第二节 在“结合”问题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一 从一元结合到多元结合 二 从“结合”中国到“结合”时代 第三节 在“规律”问题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学 一 共产党执政规律 一一 二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三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节 在理论成果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邓小平理论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根基性经验: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不同的“合” 一 关于“契合” 二 关于“结合” 三 关于“切合” 第二节 思想战线经验: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正确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的阻力 二 在两条战线开展斗争 三 切实把握中共马克思主义观“双重趋向”的特点 第三节 群众路线经验: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掌握群众和武装群众 一 党的建设是中共马克思主义观健康发展的主体条件 二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是中共马克思主义观的活水之源 第四节 时代经验:立足中国本色,坚持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一 牢牢立足中国实际,是中共形成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经验 二 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共形成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外在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