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精)

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精)

  • 字数: 230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梁鸿
  • 商品条码: 97875086568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文学批评泛化的年代,普通的文学批评文章已 经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了,面对文学批评界如此严峻 的现实遭遇,梁鸿所著的《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 事美学的嬗变)》一书的出现,多少会给文学评论界 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梁鸿对重返现实主义、家族叙 事、女性叙事、乡土叙事以及作家代际等文学评论主 题的深入探讨,使其牢牢把握住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 。对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或文本进行解读依然能说出 新意,则是显示了梁鸿在文学批评界感性与理性并重 的优越性。在我们熟知的王安忆的《长恨歌》这部长 篇小说中,对此的评论文章多如牛毛,有深度的批评 也并不罕见,从女性批评的角度进入评论的文章也为 数不少,但是梁鸿在众多的评论文章中,却依然能给 我们提供一种新颖的批评视角。
作者简介
梁鸿,女,一九七三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人民大学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年度作家”。出版有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获“首届非虚构大奖·文学奖”“二。一。年度《人民文学》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多个奖项;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二○一二年人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梁鸿:行走在现实与学理之间 第一辑 重回历史维度 “重返现实主义思潮”与当代文学理论的转向 当代文学批判主义历史观的简单化倾向 对“常识”的必要反对: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美学匮乏与美学误区 第二辑 家族主题的嬗变与现代性追寻 家族苦难史与新的革命话语、民族叙事的建构 回家·审父·文化寻根 解构·恋祖·寓言:“家”的象征叙事 性与族权:《白鹿原》中的性文化意蕴 第三辑 女性身份的叙事 女性书写中“男性”角色的转换与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困境 从性的成长史看女性命运:李昂小说中的性意识 女性存在的“赞美诗”:重读“三恋”兼谈王安忆的写作理念 王安忆的“布尔乔亚”:论《长恨歌》女性叙事的空间隐喻 悲天悯人的“撒旦” 陈染、林白作品中的性世界 第四辑 当代乡土叙事的美学裂变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从《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乡土小说的美学裂变 当代文学视野中的“村庄”困境:从阎连科、莫言、李锐的小说世界谈起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小说精神 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的批评与反思 第五辑 “个体时代”的来临 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发生 理性乌托邦与中产阶级化审美:60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思想 小城镇叙事、泛意识形态写作与不及物性:70年代出生作家的美学考察 暧昧的“民间”:“断裂问卷”与90年代文学的转向 王朔:从“黑马”到“白马”的嬗变 毕飞宇:“温暖”美学及其可能性 后记 理性与“灵光” 文学批评的有效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