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

  • 字数: 21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赵四学
  • 商品条码: 97875161689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经过近百年的文化论争,中国文化终于进入理论 建设的阶段。张岱年先生为此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综 合创新”论,方克立、刘鄂培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这 一理论。其中,刘仲林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创造学结合 ,提出了由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向以“创”为 核心的现代文化转化的“创学”理论和方法。赵四学 所著的《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分 析了张岱年“综合创新”论思想的起源、近代理论研 究思想代表、“综合创新”论思想的提出、具体内涵 和发展演变,并对“创学”首次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 分析,指出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必将进入以马克思主 义理论为指导,以“仁”、“创”为核心的“双核” 驱动的新文化建设时代。
作者简介
赵四学,男,1973年生,籍贯四川省邻水县。本科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攻读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研习科技哲学。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创造学、逻辑学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创造学、中华文化综合与创新研究,发表了《论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探微》《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本质及其现实意义》等多篇文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內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路线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源头活水 第一节 创之觉醒:罔珠之拾 一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二 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 三 中国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 第二节 儒家创生哲学思想 一 生之谓性:生命乃宇宙的最高本体 二 生之谓仁:仁德是生命的本质 三 生仁互通:生命秩序与道德追求合 第三节 道家生生哲学:忘生以达生的无为思想 一 生生之不生的厚生哲学 二 道法自然的人生态度 三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追求 第四节 易传创生哲学:生生之谓《易》 一 生生之谓《易》 二 生而又生谓之易 三 生生不已,重在人能 第三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传承 第一节 熊十力生命哲学对《易传》、佛学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一 体用不二 二 明天化,重人能 三 熊十力生命哲学的地位 第二节 方东美融中西一体的“生生创进”哲学 一 方东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吸收 二 以《周易》“生命始于创生,止于至善”为根基的生生哲学观 三 方东美以创造为核心的“普遍生命”本体论 第三节 以中西(士林)哲学融合会通的罗光生命哲学 一 生命哲学之形上学:儒家“生生”与士林哲学“存有”的会通与融合 二 动的生命观:生命本体“存有”与“变易”的会通与超越 三 由天主的创造力向人的创生力飞跃 四 罗光生命哲学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启发 第四节 梁漱溟的生生哲学思想 一 意欲决定一切的宇宙观 二 直觉到理性的认识论 三 从理性走向“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现实基础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是中国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西力东侵为“综合创新”论思想创造了外部环境 二 西学东渐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外部推力 三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文化觉醒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內在动力 一 中国文化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 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与困境 三 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挑战与新的历史使命 第三节 “科玄之争”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发 一 玄学派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二 科学派思想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科玄之争”的态度 四 关于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反思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土壤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 第五节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模式之争 一 时代精英对文化变迁的反思 二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模式的探索 三 近代文化理论建设的现实选择 四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综合创新的过程 第五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推陈出新 第一节 以物为本的本体论 一 “以物为本”对传统哲学“唯气论”的传承与超越 二 “以物为本”对现代新儒家本体论的批判吸收 三 “以物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融合 四 知“本”达“至” 第二节 生生大化的宇宙观 一 生生两一 二 一本多级 三 大化三级 第三节 “兼和”之创生追求 一 “天人本至”:人生之自然 二 “兼和”:人生之当然 三 充生以达理: 自然向当然飞跃之途径 第四节 创生之境界追求:动的天人合 一 传统天人相分 二 静的天人合一:心性境界之追求 三 动的天人合一:实践能动至当然 四 动静天人合一:内修与外炼的统一 第五节 “综合创新”论方法启迪:体验、解析、会通 一 体验、解析、会通三法相结合 二 体验、解析、会通对创建新理论的启示 三 张岱年文化建设“三任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发展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接着讲 一 由“中、西、马”三流合一到“马魂、中体、西用” 二 兼和: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的新范式 第二节 创学是对新文化理论的基本构建 一 创学的基本内涵 二 创学的主要根基:传统“道统”思想 三 创学的灵魂:现代“创造”精神 第三节 创学的理论具体建构 一 古道今梦:中华精神第一义探索 二 中西会通中国创造学:成物与成己的统一 三 交叉科学:创学时代的新学科 第四节 新文化建设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华民族 一 弘扬民族主体精神 二 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第五节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普及一一以中华文化大学堂为例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华文化普及工作的启示 二 文化新命与大众觉悟 三 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四 学子与平民同学共修 五 文化大众化关键是人生亲证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