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 字数: 35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邓翠华//陈墀成|总主编:李建平
  • 商品条码: 97875097834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邓翠华、陈墀成所著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 态文明建设》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工业化和物 质变换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 展理论和经济环境双赢等理论,通过对传统工业化及 其道路的反思,立足于中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 特殊性,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 一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我国新型工业化 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论证二者协调发展的可 能性、现实性、制约性及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
陈墀成,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生态哲学,出版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华书局,2005)、《筛选、组织与传播一科技创新的信息新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等多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近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厦门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相关课题10多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2007年、论文类2009年)等奖项多项。 邓翠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企业生态责任》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获福建省第八届(2009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导言:时代课题历史使命 第一章 问题与探索 第一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危机中的反思与探索 第三节 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第二章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 第一节 物质生产实践双重效应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 第三节 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第三章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探索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特殊性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的特殊性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含义及关系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化生产方式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 第二节 企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第三节 产业的生态化转向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生态化创新科技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 第二节 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功能 第三节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社会推动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化哲学范式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向度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文向度 第三节 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向度 第九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化制度体系 第一节 生态文明与制度体系建设 第二节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第三节 生态文明政府责任制度 第四节 生态文明市场调节机制 第五节 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 第十章 古老文明的新奉献:中国对人类的有所作为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保护实践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 结论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