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昌论丛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昌论丛

  • 字数: 29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增宝
  • 商品条码: 97875161662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观的发生,与小说理念基 础从“道”到“公性情”的变迁互为表里。晚清小说 的基础即作为“公理”的普遍人性论。“小说界革命 ”试图以“阴性”力量来干预社会变革,这意味着晚 清道德秩序、社会结构与人格理想的多重变革。重“ 情”,是晚清小说论、传统“乐教”及现代“美学” 的内在相通之处。而在显性的知识分类层面,晚清小 说的著录形态经历了从古典目录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 过渡,其背后则是“经学”向“美学”的知识型转换 。王国维、黄人、徐念慈、周氏兄弟等人的小说论述 皆“以美为归”,但绝非与现实政治绝缘;成之视小 说为“近世的文学”——这些视小说为“艺术”声音 与当时主流的小说功用论形成了潜在的对话关系,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先声。而《狂人日记》作为 公认的现代小说的开篇和典范,一方面是讨论晚清民 初小说观念的惯常终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现代性 ”叙述模式之有效性与盲区的双重隐喻。王增宝编著 的《清末民初小说艺术身份的确认》从艺术角度探讨 清末民初小说,论述视角比较新颖,多有创见。
作者简介
王增宝,吉林松原人。一九八○年生,二○○七年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二○一一年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晚清小说,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目录
“文昌论丛”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小说为什么要有“艺术”价值? 第二节 作为理论预设的小说“艺术”观 第三节 方法:晚清政治文化语境中的“美学” 第二章 小说界革命:“公性情”基础上的“新政治” 第一节 从“道”到“公性情”:晚清小说观理念基础的变化 第二节 小说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小说立国” 一 从“一言可采”到“新政治” 二 “用情之道”:以民族国家为正轨 第三节 另一种小说功用观:“坚人自信力”与审美共通感 一 “小说界革命”与“阴性的干预” 二 “小说界革命”与中国“乐教”传统 第三章 图书分类法变迁与小说“艺术”观的孕育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结构性位置的变迁 第二节 传统目录学中的“小说”:从四部到七科 一 结构性位置与“校雠之义” 二 “七略”与“四部”体系中的“小说” 第三节 近代图书馆学与《四库》藩篱的冲决 一 “小说”对“四部”体系的破坏 二 近代图书馆学与小说“艺术”观的发生 第四章 小说“艺术”与现代中国审美领域的发生 第一节 艺术性/政治性二元思维的历史建构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的美学语境——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的发生 一 中国“浪漫范式”的缺失? 二 美学:超越现代“时间” 第三节 现代审美领域中的“小说”——以王国维为例 一 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的发生 二 《红楼梦评论》:“通常之人”的“美术” 三 “美术”与“去毒”:以“古雅”为“津梁” 第五章 反思新小说:“以美为归” 第一节 黄人与徐念慈的美学观念 一 “消遣”论、传统与现代“美学” 二 黄人:“文学史”意识与小说之“美” 三 黑格尔与徐念慈的小说“美学”论 第二节 “心声”——《新生》时期周氏兄弟的小说观 一 鲁迅:“纯文学”的“无用之用” 二 周作人:“夫小说者,文章也,亦艺术也” 第三节 管达如和成之:小说作为“近世文学” 第六章 小说与“修辞之公例” 第一节 “议论”与小说的“无我” 一 “讲述”、“展示”与小说艺术 二 “议论”:八股余波与人情之大例 三 “议论多而事实少,不合小说体裁” 四 小说的“雅化”:“诗意”及“含蓄” 第二节 细节 与“内面”的意义 一 作为正史之余的“细故”与“庸常” 二 作为“内面”的个人经验 第三节 结构:“神龙掉尾”还是“连篇话柄”? 第七章 尾声 第一节 “新文学”对“新小说”的偏见 第二节 小说“艺术”观:从晚清到“五四” 第三节 小说“艺术”观的传承与“现代性”视野 一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 二 《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小说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