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主体性重建1949-1979)

  • 字数: 400
  • 出版社: 中央编译
  • 作者: 杨露
  • 商品条码: 97875117279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露所著的《革命路上(翻译现代性阅读运动与 主体性重建1949-1979)》以《在路上》《麦田里的守 望者》《等待戈多》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内部 书中的文学部分的译介,试图展现翻译如何在语码转 换的过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连接, 以及译作在1970年代的阅读运动和新时期的现代性讨 论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提出,“自我投射”(self—projection) 的阅读运动使青年一代通过“强的误读”(strong misteading)思考中国当代文学,思考中国的道路和 前途。这些译著不仅在中国书写了另一种命运的文本 ,也推动了文学的,甚至整个社会的主体性重生。
作者简介
杨露,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硕士,香港大学博士。现为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派文学与戏剧等。
目录
绪论 (一)问题与材料 (二)基本概念与研究命题 (三)方法论的更新 (四)结构与分章 第一部分 西方现代性的自反:从《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 一《在路上》:奔跑的普鲁斯特 (一)文献回顾 (二)自发性写作 (三)自反性的个体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 (一)文献回顾 (二)“少年史卡兹”风格 (三)反英雄的个性危机 三《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剧背后的现代性 (一)文献回顾 (二)“怎么说?” (三)等待什么?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翻译现代性:跨境的翻译 四翻译的政治:翻译的体制化 (一)文献回顾 (二)1949—1979:意识形态的体制化 (三)1949—1979:诗学理念的体制化 (四)1949—1979:赞助人的体制化 (五)1949—1979:体制化文艺批评的“强势误读” (六)结语:毛泽东时代的翻译体制化 五1949—1979:译者的特殊性 (一)黄雨石 (二)“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黄雨石的实践翻译观 (三)施咸荣 (四)“通俗文学”的沉浮:施咸荣的翻译为读者的翻译观 (五)结语:译者的主体间性 六翻译体制化的烙印:《在路上》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石荣本《在路上》的语词选择 (二)石荣本《在路上》的情节删减 (三)翻译《在路上》的自反性的个体 (四)翻译《在路上》的自发性写作风格 (五)结语:翻译中的自我审查 七译者的特殊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词选择 (二)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情节删减 (三)捕手还是守望者?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物 (四)少年史卡兹: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风格 (五)结语:特殊的翻译策略 八现代性困境叙说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第一个中译本 (一)镜中的读者 (二)翻译英文本还是法文本? (三)翻译悲喜剧之“喜” (四)翻译悲喜剧之“悲” (五)结语:全球化的文本与在地的翻译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反思与自反:阅读中的反叛一代 九地下阅读运动:主体的压抑与“自我投射”的阅读 (一)文献回顾 (二)个人私密空间的压缩 (三)地下阅读运动 (四)地下阅读运动中的《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 十“告别革命”的书写:从翻译语体到个人化的写作试验 (一)文献回顾 (二)翻译语体:以艺术试验“对抗话语” (三)个人化写作:新的写作试验 第三部分小结 结论:互动——告别革命的全球化时代 (一)禁书:打开一扇窗 (二)革命的遗产 (三)像一个悖论:全球化时代的“主体性”焦虑 附录:1949—1979年作为内部书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列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