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 字数: 248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袁年兴
  • 商品条码: 97875097786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袁年兴编著的《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 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针对当代人类 学的缺陷以及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困境,基于人类学 作为一门为人类提供福祉的学科本质,以藏彝走廊一 个族群杂居村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 县哈巴村为范例,从存在(beings)的基本维度出发, 致力于探索族群主体多层面的共生逻辑,揭示族群共 生的基本属性及其人学意义,从而构建一种超越二元 论和分离主义的族群认知范式。本书认为,作为一种 生存性智慧,族群因共生而彼此互为主体性,每一个 族群的存在都是一种紧密关联的存在,也就是共生的 存在。族群存在的共生原则在于摆脱了非此即彼的对 立型思维以及“自我中心的困境”,变“自我存在” 为“共生存在”,是一种强调“自我”与“他者”共 存共赢的存在方式,体现着族群主体“真实”存在的 内涵。
作者简介
袁年兴,1975年生,湖北省阳新县人,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多年来致力于探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存在”在国际秩序调整和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大局中的可能作为,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等国内知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ethnic group”叙事 一 “ethnos”的历史叙事:从自我言明到二元对立 二 作为“原始”的“ethnos”:“欧洲文明”之镜像 三 “ethnic group”的政治内涵:科学的名义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 一 台湾的“族群”研究与政治实践 二 中国大陆的“族群”与“民族” 第三节 我是谁?人类认知自我的困境 一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困境 二 人类学的后现代之路 第四节 存在的共生维度:一种方法论 一 共生进化的社会科学意义 二 基于共生主体的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 走进哈巴村:历史与地理 第一节 哈巴村的村落历史 一 哈巴村的历史记忆 二 村落历史考辨 第二节 族群的地理空间分布 一 第一级阶梯:回族与彝族 二 第二级阶梯:纳西族与汉族 三 第三级阶梯:傈僳族与纳西族 第三节 哈巴村的族群迁徙历史 一 自称“纳喜”的本地人 二 “裳人”与“四外人” 三 “藏回”与纳西族的渊源 四 来自安南银厂的彝族 五 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族群语言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族群语言结构 一 语言的因素结构 二 语言的语法结构 三 语言的功能结构 第二节 族群的亲属称谓体系 一 纳西族亲属称谓体系 二 回族亲属称谓体系 三 “四外人”亲属称谓体系 四 哈巴村彝族亲属称谓结构 五 傈僳族亲属称谓体系 第三节 亲属制度与家族组织模式 一 纳西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二 回汉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三 彝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四 傈僳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 第四节 亲属制度的外延与族内共生形态 一 族群亲属制度的外延 二 拟亲属称谓制的内生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 第一节 族群的日常生活 一 族群的居住空间 二 族群的饮食习惯 三 族群的服饰特征 四 经济生活方式 第二节 哈巴村的公共空间 一 哈巴村的集贸市场 二 哈巴村的节日庆典 三 哈巴村的政治空间 第三节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 一 族群共生的内在动力 二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宗教仪式与族群象征 第一节 丧葬仪式的过程象征 一 分离阶段:告别日常生活 二 边缘阶段:仪式中的抚慰与保护 三 后阈限:重返日常生活 第二节 族群的宗教特征与认知结构 一 纳西族与东巴教 二 回族与伊斯兰教 三 彝族与“毕摩”信仰 四 傈僳族与“尼扒”信仰 五 “四外人”的混合宗教 第三节 风险认知与选择 一 传统社会风险与象征禁忌 二 象征结构中的现代风险 三 风险认知中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生结构中的族群情感与想象 第一节 婚姻制度与身份选择 一 跨族婚姻家庭与民族身份选择 二 藏族身份的诱惑 三 家族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叠 第二节 纳西语境中的“屋名”与自我归类 一 谁是正宗的纳西族? 二 “我”属何族?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区分的地缘差异 一 “老熊湾”与“山里” 二 “山外”与“山里” 三 “江边”与“山里”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与自我归类的社会情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族群主体的共生效应: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与模型建构 一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 二 族群主体共生的评价模型 三 数据说明与变量操作化 第二节 族群共生效应分析 一 历史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 二 文化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 三 想象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 第三节 族群共生的主体责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 族群共生结构:一种认知模式 二 族群的共生属性:从认知论到存在论 三 走向共生:一种生存性智慧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