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

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

  • 字数: 29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周建新//张海华|总主编:曾志刚
  • 商品条码: 97875161524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张海华,男,1976年出生,江西鄱阳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民间美术和设计艺术研究。主持完成省级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级课题6项,在《装饰》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江西省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客家服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客家服饰研究的现状与对象 第三节 客家服饰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演变轨迹一一客家服饰发展史 第一节 客家服饰孕育阶段(秦一唐) 一 秦代服饰与客家传统服饰的关系 二 汉代服饰与客家传统服饰的关系 三 魏晋南北朝服饰与客家传统服饰的关系 四 唐代服饰与客家传统服饰的关系 第二节 客家服饰特色凸显阶段(宋、元) 一 从心理、经济、文化和政治角度看客家 传统服饰特色的凸显 二 从福州南宋黄升墓考古资料看客家传统 服饰特色的凸显 第三节 客家服饰特色成熟阶段(明、清) 一 文化融合,促成客家传统服饰集大成 二 恢复汉制,巩固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形制 三 易服促变,进一步完善客家传统服饰 追求“实用”的标准 第四节 客家服饰特色失落阶段(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 一 政治体制革新带动客家服饰面貌革新 二 新消费观念对客家服饰的影响 第五节 客家服饰特色创意与转变阶段(现当代) 一 客家传统服饰复兴与再生设计 二 客家现代服饰建构与创新设计 小结 第三章 造物动力一一客家服饰形成的主要动因 第一节 移民精神 一 中原情结 二 开拓精神 第二节 文化融合 一 赣闽粵边区客家与楚文化的关系 二 赣闽粵边区客家与土著文化的关系 三 赣闽粵边区客家与畲瑶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自然人文环境 一 赣闽粵边区的自然特征 二 赣闽粵边区的多元地理文化类型 三 赣闽粵边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四节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 一 客家先民制器思想的背景 二 客家传统制器思想的内涵与作用 三 客家制器思想对客家服饰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视觉文明一一客家服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从体位看客家服装的品类 一 头衣 二 上衣、下衣 三 足衣 第二节 客家服装饰物的品类 一 发式与化妆 二 配饰 第三节 客家服饰造型符号特点与源流 一 纹样符号与源流 二 色彩符号与源流 三 构成规律与源流 小结 第五章 服饰之基一一客家服饰的原材料与工艺 第一节 原材料与自然之荚 一 苎麻(葜布) 二 葛草(葛布) 三 棉(棉布) 四 蚕桑与丝绸 五 染料一一蓝靛 六 其他原材料 第二节 原材料的加工工艺与手工之荚 一 苎麻加工成锭 二 织布工艺 三 布的染色 四 其他常用加工工艺 第三节 典型服饰的制作流程与真诚之美 一 大襟衣 二 童帽 小结 第六章 民俗文化一一客家服饰特色与民俗行为 第一节 客家服饰与客家女性 一 客家女性解放与地位提升 二 从“家头教尾、灶头锅尾”到“田头地尾” 三 女红与纺纱绩麻 第二节 客家服饰与客家人的日常习俗 一 常俗与服饰 二 节庆、礼俗与服饰 三 妆饰习俗 四 日常禁忌与服饰 第三节 客家服饰与客家人的生产习俗 小结 第七章 艺术吟唱一一客家服饰艺术与客家人的情感世界 第一节 爱情信物 一 鞋 二 荷包(香包) 三 褡裢 四 肚兜 五 带子 六 衣衫 七 其他 第二节 爱情生活 一 暗恋 二 表白 三 约会 四 离别 五 相思 六 失恋 七 其他 第三节 爱情观念 一 朴素的忠贞观念 二 平等、自由观念 三 谨慎、认真的态度 四 务实作风 五 积极进取精神 小结 结 论 一 客家服饰的视觉识别系统,属物质性的“器物文化” 二 客家服饰的行为识别系统,属动态性的“活动文化” 三 客家服饰的理念识别系统,属抽象性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一 历史典籍 二 地方志 三 中文著作 四 译著 五 中文论文 六 学位论文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