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平等化的影响研究/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丛书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平等化的影响研究/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丛书

  • 字数: 27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罗爱武
  • 商品条码: 97875161657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政治参与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罗爱武编 著的《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平等化的影响研究/中国特 色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丛书》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权利 的平等性和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平等之间的反差为背景 ,在辨析政治参与内涵和类型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 探讨了公民自身政治资源、政治动机和所受政治动员 状况等三类因素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而通过剖 析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所需要的政治资源、政治动 机和政治动员的影响,分析了其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作 用,随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部分地区公民调 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经验层面检验了互联网对我国 公民政治参与平等化的影响,并探析了检验结果的现 实含义。
作者简介
罗爱武,1973年10月出生,湖北仙桃人,政治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篇章 结构 第一章 政治参与的含义、类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民主理论与政治参与 一 精英民主理论及其政治参与观 二 多元民主理论及其政治参与观 三 参与民主理论及其政治参与观 四 协商民主理论及其政治参与观 五 四种民主理论政治参与观的比较与评析 六 经验研究中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解释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一 理性选择理论 二 标准社会经济地位模型 三 政治动机模型 四 政治动员模型 五 社会资本理论 六 公民志愿主义模型 第三节 互联网影响政治参与的路径 一 互联网、政治信息与政治参与 二 互联网、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 三 互联网、公共领域与政治参与 四 互联网与政治参与平等化 第二章 互联网、政治资源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资源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社会经济地位与政治参与 二 政治资源与政治参与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资源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互联网与政治参与时间 二 互联网与政治信息及政治交流成本 三 “数字鸿沟”与政治参与 第三节 互联网、政治资源与政治参与:实证分析 一 主要变量测量:依据、方法与结果 二 主要研究结果 三 主要研究结论及含义 第三章 互联网、政治动机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动机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 二 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 三 政治知识与政治参与 四 政治兴趣与政治参与 五 社会信任与政治参与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动机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网络政治信息与政治参与 二 网络政治讨论与政治参与 三 网络使用、信任与政治参与 四 网络使用、政治兴趣与政治参与 第三节 互联网、政治动机与政治参与:实证分析 一 主要变量测量:依据、方法与结果 二 主要研究结果 三 主要研究结论及含义 第四章 互联网、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社会网络、政治动员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 社会网络与政治动员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动员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 线下政治动员与网络政治动员 二 互联网与社会网络 第三节 互联网、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实证分析 一 主要变量测量:依据、方法与结果 二 主要研究结果 三 主要研究结论及含义 结论 一 研究背景回顾 二 研究结论总结 三 促进还是强化——互联网的政治参与平等化效应 四 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