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柏拉图导读)

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柏拉图导读)

  • 字数: 88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美)理查德·克劳特|编者:西蒙·克里
  • 商品条码: 978750865540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7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不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柏拉图导读)》由理 查德·克劳特编著,讲述了:柏拉图之所以是全部西 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如此多的著述,或者是 他的许多思想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更在于他写 作的方式。作为一位作家,他的创作魅力体现在其众 多对话内容所反映出的巨大艺术造诣,以及其中所掺 杂的大胆理念上。他试图感染他的读者,并将他们争 取到富于哲学追求的生活道路上。这也可以解释,为 何时至今日柏拉图仍然为人们所关注——任何一位抱 持审慎态度阅读其著作的读者,都会在掩卷之后有所 改变。 柏拉图的著作是为所有明哲聪慧的读者准备的, 它们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学院派哲学家之类的专业读 者,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要研究哲学或其学科分 支的相关议题,柏拉图的著作仍然是重要的入门读物 。
作者简介
理查德·克劳特,西北大学人文学科的莫里森讲席教授。他的著作包括《苏格拉底和国家》(Socrates and the State)、《亚里士多德论人类的福祉》(Aristotle on the Human Good)、《什么是好的,为什么是好的》(What is Good and Why),他同时还是《柏拉图剑桥导读》(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的编者。
精彩导读
第八章 乌托邦 苏格拉底:……我们在建立城邦时,不是为了让 其中的某一个群体获得福祉,而是要让整个城邦尽可 能地得到幸福。因为在我们看来,我们最有可能在这 样的城邦中找到正义…… 《理想国》 420b 苏格拉底:这些(生活在民主体制中的)人不自 由吗 ·这个城邦难道不是允许行动自由与言论自由 吗 ·每个人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吗 ·……这 可能是最美好的一种制度……允许各种性格的存在… …在这样的城邦里,即便你有资格掌权,你也完全可 以不去掌权;如果你不愿意,也完全可以不服从他人 的统治……这实在是一种宽容的制度……它完全不问 一个人在从政之前是干什么的,只要他声称自己热爱 人民,就能受人尊敬……这种制度看上去似乎很讨喜 ,但它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它把某种平 等不加区别地加诸在所有人头上。 《理想国》 557b—558c “雅典人”:人类有必要制定一部法律并依照法 律来生活,否则就要过一种野蛮的生活,和野兽没有 两样。其理由如下:没有人有这样一种天赋让他能知 道什么对身处政治组织中的人是有益的,在理解之后 能够并且愿意最大程度地实现它。首先,真正的政治 权术关注的是全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其次 ,即使有人对这个原则有了清楚的认识,认为这些事 物原本就该如此,但若他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独裁君主 ,那么他决不会忠于他的信念,或竭尽全力终生改善 城邦的公共利益……他那意志薄弱的天性总是在引诱 他扩大自己的权力,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 如果有人蒙神眷顾,生来就有能力获得这种认识,并 处于统治地位,那么他并不需要律法来约束自己。没 有任何法律或法规凌驾于真正的知识之上。理智不从 属于任何事物,不是任何事物的奴隶,它是一切事物 的统治者…… 《律法篇》 874e—875c 在写作完《理想国》后,柏拉图又创作了两篇表 达政治主张的对话录——《政治家篇》和《律法篇》 。前者的篇幅大概是《理想国》的十分之一;后者则 是柏拉图最长的著作,它的内容是《理想国》的三倍 。仅凭《理想国》,就可以确立柏拉图作为政治哲学 家的无可争议的地位,这无疑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著作 。但是,如果忽视他后期的思想,我们可能会产生这 样的误解——对于改进具有缺憾的政治共同体的日常 运作,他毫无兴趣。《理想国》详细描绘了一个理想 的城邦,柏拉图本人也清楚,这样的城邦可能从未存 在过。它之所以涉及乌托邦政治的领域,是因为借此 可以阐述做一个善的人所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与人 们生活的城市类型无关。而在《律法篇》中,柏拉图 表现出对如下主题的浓厚兴趣: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在面对自我管理的任务时,他们能够实现的最佳程度 是怎样的?在这篇对话录中,他用了大量篇幅来拟定 详尽的法律,并描述违反这些法律所应受到的处罚。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阐述了这些立法细节的哲学依据 ,其中很多真知灼见已经逐渐运用到我们现今的政治 共同体的不断变革当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多次 坚称,理想的城邦是可以实现的,它不包含任何必然 与人性或社会关系相抵触的因素。而在《律法篇》中 ,他描绘了一个次优的城邦,相比理想的城邦,它更 容易实现。 《理想国》中所描绘的理想城邦[它有时在希腊 语中被称为 Kallipolis——“美好城邦”(·ne city)]具备许多令人瞩目的特征,其中之一便是苏 格拉底所提出的政治机构与社会机构的分离。雅典实 行的是直接民主制:所有的公民(自由的成年男性, 双亲均为雅典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并在会上 投票,公民大会则针对公共生活做出重大决策。众多 公职的担任者抓阄儿产生,以此确保统治权的公平享 有。与此相对,掌管“美好城邦”的人都是通过所有 才智测试(这些测试均由城邦的创建者设立)的人, 并且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他们已经证明自己是真心诚 意、大公无私地致力于全体公民的利益和幸福的。一 旦通过严密的测试,他们将被赋予不受限制和约束的 权力;只要表明他们是智慧并完全值得信赖的,就没 有机构来限定他们的权威。尽管如此,为了遏制产生 恶政的最普遍的根源,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制度性防 范措施,比如剥夺这些哲学王所有形式的财富和资产 。这不仅使他们远离财产所有权带来的负担,而且也 向其他公民昭示,这些统治者的权力不能被用来谋求 自身的富足。 同样激进的是,苏格拉底认为女性也能进入治理 阶层和军事阶层,同时他还主张废除她们所属的传统 家庭形式。她们不是生活在单独的家庭当中,而是生 活在集体住所,因为这样可以在她们中间培养出更强 的群体意识。男人与女人的婚姻也将以生育最好的下 一代为目标而受到安排,负责养育孩子的不是他们的 生身父母,而是育儿方面的专家。如此可以将治理阶 层和军事阶层的妇女们从育儿的重担中解放出来。不 再受制于家庭生活,她们将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来服 务整个社会。 这个理想城市的指导原则是,无论是谁,只要能 够胜任某一有益于城邦的工作,就应当允许此人担负 该项工作。苏格拉底坚称,即便作为一个整体,女性 的能力也许不如男性,但仍然应当欢迎其中的杰出代 表进入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管理城邦。因此, 一些女性也可以拥有凌驾于几乎所有男人之上的绝对 权力。 有一些社会组织的存在使公民无法对城邦保持全 部的忠诚,苏格拉底对这样的组织持敌对的态度。他 称,通过划分圈内人与圈外人,因血统关系而结成的 群体促成了偏私行为的产生。城邦的正义要求无私地 对待所有人:每一个个体的善与任何其他个体的善同 等重要。哲学家负责治理,勇敢的卫士负责保卫城邦 ,而技艺娴熟的工匠和农民则负责保障城邦的物资丰 裕,所有的工作安排都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即它们必 须服务于共同的善,而不是服务于公务人员个体的善 。因为公正就必须无私,而传统的家庭关系则使我们 难以保持对所有人的平等对待,所以最好能有其他哺 育下一代的社会体系能够取而代之。 柏拉图希望“美好城邦”成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 典范,所以他并没有提出在所有阶层废除家庭。所有 成功的社会制度最终都必须赢得置身其间的人们的支 持(无论他们可能多么不情愿,但首先要让他们参与 进来)。多数人希望生活在家庭里,拥有自己的物质 财富——土地、房屋、金钱等。基于天性,他们更倾 向于围绕来自于食物、性和物质占有的愉悦营造自己 的生活,就如同军人热衷于荣誉与胜利、哲学家热衷 于学习和理性的讨论。在“美好城邦”,这三个具有 不同追求的群体将共生共荣,但由于对传统家庭形式 的执着,普通百姓将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由于对家 庭的偏爱和对财产的执着,经济阶层的成员无法对共 同的善产生客观的认识,而这恰恰是理想的统治者理 应具备的素质,也正因如此,他们不能成为城邦中的 决策者。苏格拉底认定,对于自己被排除在城邦的议 事体系之外,他们不会感到愤恨不满。而历史进程也 证明,只要相信自己正被妥善地统治着,并且这种统 治仍将延续,多数没有政治权力的人并未对自己的处 境感到不满。 “美好城邦”的另外两个方面则与现代的自由民 主理念相抵触:它利用官方层面的谎言进行治理,它 还对诗歌进行审查。在“美好城邦”,公民被灌输这 样的信息:他们都由同样的养育者(即祖国的土地) 生养,土中的金属组成了他们的身体(有的人主要材 料是金,而其他的人则是银或者铜),不同的材料决 定了他们发挥能力的领域和他们应该扮演的角色。柏 拉图坚信,人们对某些神话的普遍接受可以创造一种 社会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远强于理性所能产生的群体 联系。经过恰当的教育,理性可以使每一个公民认识 到正义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这可以促使他们履行自 己的责任,担当安排给自己的社会角色。但是,因为 组成我们灵魂的要素不仅仅是理性,所以,如果要求 人们尽己所能地为城邦、同胞和本职做出贡献,必须 借助神话的补充作用。谎言也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另一 个方面:优生计划宣扬最优秀的男人与女人才是彼此 般配的,这对考虑如何选择伴侣的人们产生了误导。 P125-132
目录
丛书编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苏格拉底和经受考察的生活 第二章 诡辩家、演说家和社会规范的基础 第三章 灵魂、数学和理想的原型 第四章 “形式”的世界 第五章 爱与美 第六章 对善的追求 第七章 正义的定义 第八章 乌托邦 第九章 无神论和其他危险 年表 深度阅读建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