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

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

  • 字数: 9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周冰
  • 商品条码: 978750977295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改革和转型为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条件,经济增 长和发展为改革和转型提供动力,两者互相支撑、互 为条件。这就是以务实的态度采取局部的渐进式改革 ,通过一系列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逐次替代,持续不断 地获得适应性效率,在体制平滑转型的同时实现经济 增长。周冰著的《制度结构与中国转型模式》揭示了 中国体制平滑转型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从经济学原 理上总结了中国模式,成功地解答了中国实践对经济 学理论提出的挑战,深化了转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我们的研究为体制转型和发展统一的中国模式提供了 理论基础,但是还没有对中国转型实践的特征性事实 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也没有对围绕着中国转型和发 展实践展开的理论争论进行全面评价,还不是一个实 证性的全面的中国模式理论。
作者简介
周冰,1949年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下乡十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1983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01~2002年成为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自。1986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任教。长期从事转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科研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转型经济和谐发展的产权基础》《不可企及的目标——经典计划经济理论剖析》,主编“转型经济学理论前沿丛书”和“转型与产权理论探索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篇 论体制概念及其与制度的区别 一 体制概念提出的背景 二 体制概念的理论渊源及其局限 三 体制概念及其与制度的区别 四 体制概念的理论意义及其特征 第二篇 论体制的制度结构 一 元制度、制度的并列关系和派生关系 二 制度核、体制属性与体制模式 三 制度链和体制的功能模块 四 体制的制度结构 第三篇 平滑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 一 突变模式与平滑模式:体制转型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适应性调整:改革和演化的区别 三 局部改革而非所谓的渐进式改革 四 过渡性制度安排:平滑转型的机制 五 边际循环推进:平滑转型的路径 第四篇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一 平滑转型的动力机制问题 二 作为转型推进机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三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四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演化性质和边际效率递减 五 平滑转型的效率曲线 参考文献 附录I 与商晨的通信讨论 一 给商晨的第一封信 二 商晨的第一封回信 三 给商晨的第二封信 四 商晨的第二封回信 五 给商晨的第三封信 附录Ⅱ 过渡性制度安排理论研究综述 一 过渡性制度安排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体制转型中产生的原因 二 过渡性制度安排不稳定的原因和持续变革的动力 三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演化方向和演化路径 四 过渡性制度安排的评价:体制平滑转型中的 特例还是制度变迁的一般 五 参考文献 附录Ⅲ 适应性效率:理解诺斯经济变迁理论的钥匙 一 诺斯研究的主题和问题的层次关系 二 诺斯理论的两个假定前提 三 适应性效率: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结构的性质和特征 四 诺斯理论的逻辑思路和不足 附录Ⅳ 经济体制效率评价理论评述 一 概念澄清和辨析:讨论问题的前提 二 帕累托最优标准及其局限性 三 交易费用标准及其缺失的前提 四 生产力标准及其逻辑矛盾 五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的理论勇气及其缺陷 六 适应性效率的性质和特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