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 字数: 29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编者:颜鹏飞//丁霞
  • 商品条码: 97875161632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丁霞,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与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经济学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保险史。主持 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资本论》及其手稿方法论再研究”以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在《光明日报》(经济理论版)、《经济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经济研究》、《当代财经》、《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独撰论文《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 颜鹏飞,湖南益阳市人,长江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经济思想史评论》主编;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咨询委员会专家,英国皇家保险学会(CII)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美国密执安大学福特基金高访学者(1991年),德国特里尔大学年)和伦敦城市大学欧盟项目高访学者(1999年)。主持 重大攻关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保险史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博士生指导工作。迄今出版或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0余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两次历史性结合 二 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是历史合力的产物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态的新表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1921—1949年) 一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921—1937年)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理论与新政策(1937—1945年)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1945—1949年)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1949—1956年) 一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二 对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道路的探索和争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结合(上)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1956—1978年) 一 党的八 大前后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1956—1958年) 二 “大跃进”运动中的严重失误阶段(1958—1960年) 三 1960年冬天以后的五 年经济调整阶段(1961—1965年) 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两年恢复整顿阶段(1966—1978年) 第二节 毛泽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 一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思想 二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的经济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结合(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1978—2008年) 一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 二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阶段(1985—1992年) 三 经济发展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2年) 四 经济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3—2008年)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 一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结构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的起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导理论 一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四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理论 五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四章 张闻天的经济思想 第五章 陈云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的经济思想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体系中的经济思想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上)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中)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