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基层司法财政变迁实证研究(1949-2008)

中国基层司法财政变迁实证研究(1949-2008)

  • 字数: 474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左卫民//张洪松//王禄生//苏镜祥
  • 商品条码: 97873012605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7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晚近十余年间,法院经费保障,尤其是诉讼费领 域开始受到了学界关注,并已产生了若干有意义的学 术作品。然而,法院经费“收”与“支”是一套完整 的司法财政体系。经费保障/法院收入固然重要,但 法院支出结构在建国后的变迁同样不容忽视。实际上 ,司法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以及司法支出中人员、 公用和基建经费结构的变迁,都包含着大量有待挖掘 的学术信息。 左卫民、张洪松、王禄生、苏镜祥编著的《中国 基层司法财政变迁实证研究(1949-2008)》以“法 院财政”为主题,对法院“收”与“支”进行了全面 的实证研究。课题组不仅关注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变迁 所凸显的法院在国家宏观权力架构中的角色调整,同 样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法院支出结构流变所暗含的法院 参与社会纠纷治理模式的嬗变。故而,本书将向读者 呈现一种与既往研究不太类似,但却又鲜活可及的法 院财政面相。
作者简介
苏镜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王禄生,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左卫民,法学博士,现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制度、刑事诉讼、纠纷解决。 承担了包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体系的完善”(首席专家)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独立或合作出版了《现实与理想: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的思考》《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中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中国基层纠纷解决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在《法学研究》等期刊上独立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其中有数十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转摘。研究成果获得部省级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个人亦获得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4)、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04)、 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 首批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199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四川省学术带头人(2003)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马普刑事法律研究所,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者。 张洪松,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伦理与法律、中国政府与政治。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预防腐败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专委会委员。近年来,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人文社科西部项目等在内的多项课题;在《道德与文明》《环球法律评论》等杂志上发表CSSCI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中国基层司法财政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与材料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短缺时期的司法财政(1949—1978) 一、收入:低水平的财政全额保障 二、支出:以人员经费为重心 第三章 创收时期的司法财政(1979—1998) 一、收入:财政与社会分担保障 二、支出:基础设施大跃进与人员经费的福利化 第四章 公共财政时期的司法财政(1999—2008) 一、收入:财政保障体制的回归 二、支出:装备建设的持续投入 第五章 财政压力对司法行为的影响 一、制度环境 二、财政压力下基层法院的开源策略 三、财政压力下基层法院的节流策略 四、基层法院策略的影响 第六章 基层司法财政模式变迁(1949—2008) 一、基层司法财政收入模式变迁 二、经费保障体制变迁成因分析 三、基层司法财政支出模式变迁 四、基层司法财政支出模式变迁的成因分析 五、问题的诊断 六、省级统管法院经费改革的原则与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