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代俗体诗研究/国学新锐丛书

唐代俗体诗研究/国学新锐丛书

  • 字数: 36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梁海燕
  • 商品条码: 97875161653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海燕编著的《唐代俗体诗研究》关注唐诗中的 俗体诗,运用诗歌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的方 法,对这类诗歌的写作、流传、诗学特点、艺术特色 及与整个唐代文坛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作者首先对 现存唐代俗体诗的文献资料做了调研,归纳出长沙窑 瓷器题诗、敦煌学郎俗体诗、墓志盖俗体挽诗、《全 唐诗》“谐谑卷”俗体诗四种唐代俗体诗的重要体类 。俗体诗的流行,既与唐代民间重学风气有关,也是 文人诗艺的高度繁荣及向民间普及的结果。唐代文人 也参与俗体诗创作,所作有“戏俗诗”“谣俗诗”“ 通俗训化诗”等。本书还从俗体诗学的角度,重新审 视中晚唐文人诗的通俗化倾向,涉及中唐诗人的通俗 诗学思潮、晚唐寒士的俚俗诗风、唐末五代苦吟诗人 的诗歌创作三个论题。
作者简介
梁海燕,1980年10月生,河北邯郸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乐府诗学。出版过专著《舞曲歌辞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3BJBWY033)子课题负责人, 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081)主持人。
目录
绪论 一 俗体诗界说 二 前人研究及本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 唐代俗体诗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长沙窑瓷器题诗 一 与别种文献互见关系考 二 长沙窑瓷器题诗中的俗体诗 第二节 敦煌学郎诗 第三节 唐人墓志盖题诗 第四节《全唐诗》“谐谑卷”与唐人俗体诗 一 《全唐诗》对《唐音统签》“谐谑”类之继承 二 胡震亨对待俗体诗的态度 三 几点补充说明 第二章 唐代民问社会与俗体诗的产生 第一节 俗体诗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 城市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意识凸显 二 教育、科举与民间的重文学风尚 第二节 俗体诗产生的诗学背景 一 民间诗的独立性与包容性 二 文人诗艺向民间的回馈 第三章 俗体诗的诗学特征及艺术特色研究 第一节 俗体诗的群体性诗学特征 一 著作权意识淡薄 二 体现公众意识与大众情感 三 传播及消费过程中的群体参与 第二节 俗体诗的功能性诗学特征 一 教育功能 二 实用功能 第三节 俗体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一 情志率真平俗 二 语言直质自然 三 诗律自由灵活 四 构思机巧谐趣 第四章 文人写作俗体诗的情况分析 第一节 足为谈笑之资——戏俗诗 一 “戏俗”的含义 二 戏俗诗的题材类型 三 文人戏俗心态之流变 第二节 诗谣以托讽——谣俗诗 一 “谣俗”释义 二 唐人谣俗诗创作举隅 第三节 语平易而教化寓焉——通俗训化诗 第四节 权龙褒及其“趁韵诗” 第五章 俗体诗与中唐通俗诗学思潮 第一节 白侍郎诗与白居易通俗诗风的民间影响 一 白侍郎诗之托伪性质 二 托伪背景考察 三 “白侍郎”著称于民间的原因 第二节 中唐乐府诗人尚俗思想再思考 一 张王乐府之“俗化” 二 《新乐府》与歌谣俗曲之关系 三 复古一通俗:中唐乐府俗化之诗法 第六章 俗体诗与晚唐五代文人诗的俗化 第一节 俗体诗与晚唐寒士的俚俗诗风 一 化个体为群体的情感表达 二 尚质、尚理 三 与俗体诗的关系 第二节 俗体诗与唐末五代苦吟诗人的诗歌创作 一 “容易格”内涵分析 二 “卢诗三遇”背景解析 结论 附录一 唐五代长沙窑瓷器题诗校录 附录二 敦煌学郎题记俗体诗校录 附录三 唐人墓志盖题刻俗体挽诗校录 附录四 《全唐诗》中的俗体诗 附录五 《全唐诗·谐谑卷》与《唐音统签·谐谑卷》比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