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文学论丛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文学论丛

  • 字数: 174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朱源
  • 商品条码: 97873012627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源著的《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以 共时与历时、微观与宏观的综合方式与视野,对中国 与英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各自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理论 家李渔与德莱顿的戏剧理论文本与内涵,进行了深入 的比较分析。本书以“求同存异”的态度,试图发掘 与阐释中英古典戏剧理论问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达 到认识他人与自我、相互交流的目的。本书研究范围 包括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结构、语言、人物、思想以 及剧论文体风格等五个主要范畴。李渔与德莱顿的剧 论在其各自戏剧传统中充满了改革与创新,而彼此在 客观上却形成了相互靠近的倾向,同时亦呈现出某种 二律背反的复杂性。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英剧论 传统,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作者简介
朱源,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MTI教育中心主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理事,李渔研究会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翻译与比较文学、典籍英译。发表比较文学、翻译及英美文学类论文三十余篇,内容主要包括中外作家及文学主题比较、文论比较、典籍翻译研究。编著教材27部,主要涉及英语写作、英美文学、口译。译著8部,其中包括汉译英汤显祖的《紫钗记》(合译)、英译汉《非虚构写作指南》等。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本书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研究有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与目的 第一章 李渔与德菜顿的戏剧结构论比较 引言 第一节 戏剧情节 与结构——戏剧性的核心 第二节 李渔论“结构第一”与德莱顿论“三一律”——中英戏剧情节 与结构论总体比较 第三节 李渔论“立主脑”与德来顿论“主要情节 ”——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1) 第四节 李渔论“减头绪”与德莱顿论“次要情节 ”——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2) 第五节 李渔论“密针线”和“照映埋伏”与德莱顿论“时间整一性”和“地点整一性”——中英戏剧内部结构论比较(3) 第六节 李渔论“格局”与德莱顿论“幕”和“场”——中英戏剧外部结构论比较 小结 第二章 李渔与德莱顿的戏剧语言论比较 引言 第一节 李渔论“贵显浅”与德莱顿论“规范性”——中英论戏剧语言通俗与明晰性比较 第二节 李渔论“重机趣”与德莱顿论“巧智”和“修辞格”——中英论戏剧语言生动性比较 第三节 李渔论“意取尖新”与德莱顿论“诗的破格”——中英论戏剧语言创新性比较 第四节 李渔论“文贵洁净”与德莱顿论“纯洁性”——中英论戏剧语言精练性比较 第五节 李渔论“音律”与德莱顿论“韵律”——中英论戏剧语言音乐性比较 第六节 李渔论“曲文与宾白”与德莱顿论“韵诗与散文”——中英论戏剧语体比较 小结 第三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人物论比较 引言 第一节 李渔论“说何人肖何人”与德莱顿论“人物性格合理性”——中英论戏剧人物真实性比较 第二节 李渔论“人情难尽”与德莱顿论“人物个性”——中英论戏剧人物性格复杂与多样性比较 第三节 李渔论“贯串只一人”与德莱顿论“中心人物”——中英论戏剧人物关系比较 第四节 李渔改编《琵琶记·寻夫》《明珠记·煎茶》以及《南西厢》与德莱顿重写《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暴风雨》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李渔与德莱顿改编与重写旧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比较 小结 第四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思想论比较 引言 第一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功利性比较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题材比较 第三节 李渔与德莱顿论戏剧主题比较 小结 第五章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论述结构与风格比较 引言 第一节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论述结构与策略比较 第二节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的修辞与文体风格比较 小结 结语 引用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德莱顿研究文献综述(17世纪-2010年)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