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 字数: 210
  • 出版社: 山东文艺
  • 作者: 周维东|总主编:李怡//张中良
  • 商品条码: 97875329493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是国 内第一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 学发展的丛书。 该丛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重点项目阶段性 成果。这一课题所开创的文学史观将刷新20年来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为未来新的学术格局奠定基础。 周维东编著的这本《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 转向》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上编:空间的史学 引论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二、为什么是“民国”?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下编:空间的方法 引论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一、何为“民国空间”?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结语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结语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