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互联网对自我的再建构研究

  • 字数: 28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廖建国
  • 商品条码: 9787516156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自我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网络改变了网民栖居 的符号环境,制约着网民“构筑世界”和“想象自我 ”的可能,现代人符号环境的变化终将导致自我认知 的变化,基于这些认识,廖建国所著的《互联网对自 我的再建构研究》有以下内容: 一是对传播技术与 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时考察; 二是对网络生存中 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讨论时间、空间、思维方式 、实在与虚拟对网民自我认知的影响; 三是分析网 络技术特性如信息海量、互动、匿名、虚拟等特征对 个体身份认知的影响; 四是考察各类网络应用平台 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最后探讨的是网络的功能性满 足与自我扩张。
作者简介
廖建国(1976.5— ),男,四川省宣汉县人。曾在中学执教四年,2002年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谋职于乐山师范学院,2008年再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攻读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现供职于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范围包括舆论引导、网络文化等。
目录
导论 一 作为永恒之谜的“自我”的结构假设 二 什么是“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一章 传播技术与自我认同逻辑联系的历史追踪 第一节 口语传播阶段:遮蔽自我的“天人合一” 一 平民被隔离于组织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之外 二 崇“德行”的外在型崇拜认同 三 “见闻止于四邻”的信息视界让自我消失在懵懂之中 第二节 文字印刷媒介阶段:“我思故我在”的启蒙显现 一 现代报业让组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公共事业 二 德先生与赛先生启蒙下的自我发现 三 文字印刷媒介延伸了自我的视听神经 第三节 广电媒介阶段:模写电子偶像的自我 一 广播电视让权威的声音对准了每一个社会个体 二 群体化传播制造的由政治权威向电子偶像的认同转移 三 声情并茂的光电技术与让明星成为自我参照的新神像 第二章 对网络生存中自我建构的一般性考察 第一节 网络交往距离缩小与拉大的悖论 一 在网络中声息相通、天涯即比邻 二 从实在中悄然隐退、比邻即天涯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稳定自我的解体 一 网络塑造系统、交错的整体思维方式 二 网络强化了思维的后现代特征 三 网络思维方式下的自我丧失了稳定性 第三节 新的时间观与自我结构的发展 一 循环时间观:在向后看中寻找自我 二 有节奏的直线时间观:自我在不可逆中丧失意义 三 无节奏的网络时间观:主我张扬后的孤独自我 第四节 网络、身体与世界关系的解读 一 从江家菜地到QQ农场说起一一身体体验转换成符号体验 二 从未来之城生活说起一一弱化现实生活感受的符号为所欲为 三 从周正龙的虎照事件说起一一现实成为需要符号证明的假设 四 从踏风车的小白鼠实验说起一一直接植入神经的身体体验 第五节 “媒介依存症”的恶化 一 休闲网络化与充欲主义 二 搜索式学习催生疏离感 三 网络接受的异化与原子化 四 理解的“鲍德里亚式”愚蠢 第三章 网络技术特性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海量即时:速度化生存的焦虑与遗忘 一 网络中的速度化生存 二 慢、无聊与反思 三 快、遗忘与焦虑 四 搜索引擎深化了记忆碎片化危机 第二节 互动:“间离效果”助长自我意识 一 传统媒体的弱互动与“标准人” 二 网络媒体的强互动与“自主人” 三 由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沉浸转向叙事剧性的反思 第三节 匿名:新的自我与虚拟狂欢 一 网络自我构成要素的重组 二 匿名后的身份透明与流动 三 自由释放情感的狂欢自我 第四节 存贮:日常符号痕迹维持自我的连续性 一 口语传播时代:长者与实物是现在自我的坚强基石 二 传统媒体时代:群体化传播割裂自我的过去与现在 三 网络时代:过去更完整了,现在自我也更完整吗 第五节 虚拟:扩张体验边界与自我迷乱 一 网络虚拟是最纯粹的审美形式 二 虚拟的价值在于虚拟 三 虚拟价值的隐忧 第六节 控制:自我可能被权力深度掌握 一 瞭望塔里的网警对虚拟行为的抑制 二 权力的网络监管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 网络技术平台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第一节 化妆表演的博客与播客 一 进行自我重组的个人领地 二 博/播客本质:化妆后的表演 三 博/播客写作:每一个人都是蒙田,每一个人都是卢梭 第二节 BBS中的面具互动 一 网络注册的自我呈现 二 戴着面具的中介互动 三 现实制约的虚拟自我 四 实我隐退后的新自我 五 BBS中匿名后的自我 六 BBS中的“印象管理” 第三节 网游对游戏情结的满足 一 网游沉溺性与游戏冲动满足 二 网络游戏对自我人格的培育 第四节 即时聊的自我培养 一 网络聊天的“次生口语”特征对自我表达的改造 二 网络聊天的呈现的性情自我 三 培养新的表达能力 四 人不寂寞但很孤独 五 自我耗散于手机与网络的共谋 第五节 以自我为中心的微博 一 呈现自我:碎片化真诚记录让内观更清晰 二 外观世界:主观真实无限地逼近客观真实 三 关系链接: 以兴趣为聚合点的共同体重建 第五章 网络的功能性满足与自我扩张 第一节 网络新“性”“情” 一 “情”的网络新生活 二 性爱的网络新生活 第二节 直面没有变形的网络“镜中我” 一 现实交往中的虚假自我“倒影”与认同分裂 二 网络“镜中我”的无变形呈现 三 网络语境中的自我“周哈里窗结构”变迁 第三节 选择空间促成自我启蒙 一 众声喧哗的网络符号空间 二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正向影响 三 多元文本对自我建构的负向影响 第四节 我表达故我在 一 “手机+网络”配合传播的自媒体 二 表达权的获得放大了人的符号本质 三 自由表达与思想解放 结语 网络环境中自我生成及状态的基本结论 一 同质、个性双向发展 二 主体性被唤醒 三 潜隐性自我表象化 四 后现代自我更焦虑 五 自我连续性增强 六 更极端更宽容,一切皆有可能 七 身份更加流动,但统一性依然 八 自我不再寂寞,但孤独更深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