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民族与社会丛书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民族与社会丛书

  • 字数: 30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陈祥军|总主编:麻国庆
  • 商品条码: 97875097742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5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当代世 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草原文化与游牧社会 一直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我国草 原生态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个区域内居 住着43个少数民族,其中19个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计 方式,这些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草原生 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民族 与社会丛书》汇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 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 年”学术会议中的20篇论文,研究区域涉及新疆、内 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区,研究内容涉及四个主 要专题:一是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二 是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三是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 发展;为鼓励从事草原牧区研究的年轻学者,特别设 立了第四个主题:青年研究生论坛。主编陈祥军希望 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让广大关注草原和牧区的社会 各界人士了解研究牧区的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并 希望推动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在牧区研究方面的合作与 交流。
作者简介
陈祥军,本科(2000)、硕士(2007)、博士(2010)分别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边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团队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牧区社会及影视人类学,专著《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野马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并先后在《开放时代》《内蒙古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序言 一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 浅析牧区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表述 进步与发展的当代表述:内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态与社会发展 农耕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简要比较 二 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 草原在“不落的太阳”之下:内蒙古牧区土地关系的变迁 游牧文化的转型及其方向——以新疆游牧民族为例 食物、信仰及游牧知识体系——新疆哈萨克族餐桌上的羊 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 论“那达慕”节日的空间生产 高原上的财富:白马藏族经济生活方式变迁六十年 三 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 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 牧民生计的影响和适应:气候、资源管理和社区——贡格尔的案例 回顾与评价:中国生态移民研究的现状分析 审视矿产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变化——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草原资源消费者的合作行为及其变革 干旱下的集约化风险与应对——内蒙古贡格尔的案例 四 青年研究生论坛 阿勒泰哈萨克族放牧空间变化与游牧生计变迁——以富蕴县吐尔洪乡为例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状及其反思 气候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牧区的影响——以西藏林芝县的个案研究为例 在波动的环境中寻求稳定生计——内蒙古某嘎查的牧民生计与牧民行为 “草原之外”——关于草原人类学资料的探讨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