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 字数: 240
  • 出版社: 中央编译
  • 作者: 叶隽
  • 商品条码: 9787511724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2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叶隽编著的这本《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 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选择尼采、歌德 、席勒这三位德国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在中国的接受 史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以小见大,其研究思路是: 凸显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整体语境,强化“东西”二元 的文明太极一体架构,强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 渐”作为互动两极之“流力”因素的重要性。在具体 设计中,试图在传统的比较文学层面,以影响研究为 基础,形成多重层面的二元维度,包括“德-中语境 ”、“时-空相峙”、“诗人巨像-文学镜像”、“ 原相变形-向度变型”、“主体原则-资源向度”( 本来民族地位-外来思想学说)等。其中既展现冲突 、对抗的一面,也注意呈现其融合、化生的成分。本 书讨论的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国精神向度变型,就自 然应将主体研究对象聚焦于国人本身,相比较此前或 系统论述、或个案研究的研究路径,这里特别关注个 案本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在相当数量个案研究 积累基础之上上升到群体层次,注意总结和呈现群体 接受的特征,并进而尝试不同群体之间的接受维度比 较的丰富场景,既要在具体史实层面尽可能回到现场 ,同时又能不为现场还原所限,而进一步探讨“致思 ”的可能。在空间维度上,受制于资料,基本上还是 选择精英叙述的“上层阅读空间”,即多半是由教育 、文学、思想等不同文化场域的精英分子之发言、讨 论;在时间维度上,上溯自1890年代由留日学人展开 的西潮涌动,下延至1950年代留德学人不得不随之共 舞的民众之声。尽可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凸显现代 中国语境的复杂多元与时代迁变。当然如此呈现历史 屏幕的大幅跨度,并非敢于“泛泛而论”。所有研究 基本都建立在对个案人物的深入探究后的“同情之理 解”基础上,即便“虽不能至”,也是“心向往之” 。
作者简介
叶隽,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歌德学会会长等。曾在英、法、德等国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异文化博弈》、《主体的迁变》、《另一种西学》、《歌德思想之形成》、《歌德学术史研究》等;学术随笔集有《大学的精神尺度》、《时代的精神忧患》、《中德文化关系评论集》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主编有《中德文化丛书》、《民国学术丛刊》、《留学史丛书》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与侨易学等。
目录
序言(夏瑞春,汉译与德文原文)  第一章 绪论   一、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   二、文化转移与向度变型——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主体之呈现   三、作为比较文学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   四、理论资源与框架设计 上篇 三座巨像  第二章 清民之际尼采东渐的三道路径   一、尼采东渐的日本中转站——以王国维、鲁迅、李石岑等留日学人为中心   二、高尚人格抑或酒神意志——从蔡元培、杨丙辰到陈铨、冯至等一代留德学人的尼采阐释   三、尼采理解的美国维度——从胡适、徐志摩到林同济、雷海宗一代的留美学人   四、尼采东渐之路径博弈与中国功用  第三章 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歌德接受   一、在“侠骨柔情”与“用世启蒙”之间——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   二、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宗白华的歌德观   三、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  第四章 时代语境中的异国伟人镜像变迁——以20世纪50年代冯至的“席勒诠释”为中心   一、席勒中国接受史的源流主脉及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语境   二、冯至20世纪50年代的席勒诠释   三、伟人意义之异国生成:兼与歌德的中国接受比较 下篇 三种镜像  第五章 作为文化符码的《苏鲁支》   一、《苏鲁支语录》所体现的中国知识精英之薪尽火传——从鲁迅、郭沫若的发凡起例到徐梵澄的译介事业   二、本土学人的理解:以楚图南为中心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苏鲁支?——译本批评的思想史意义  第六章 建国时代“浮士德”的意义转换——以现代中国若干知识精英的接受为中心   一、回答这个问题:要不要译《浮士德》?   二、20世纪20—40年代接受主体的立场变迁:从留日学人到留德学人   三、作为时代精神标签的文学镜像:以迈士特为参照的浮士德接受  第七章 退尔镜像的中国变形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转移   一、作为开国英雄的退尔:革命时代译介者马君武的深意与汉译本的意义   二、本土作家的再创努力——宋之的与陈白尘改编本《民族万岁》   三、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转换及退尔功用——以冯至、张威廉等日耳曼学家的阐释为中心  第八章 结论 一、“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 二、接受维度的变形:德诗东渐对受者主体的规定性 三、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外文—中文对照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