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政学系述论

新政学系述论

  • 字数: 222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李宜春
  • 商品条码: 97875097729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蒋介石嫡系派系之一的新政学系,在国民党 派系政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李宜春著的《新 政学系述论》旨在探讨国民党新政学系的发展脉络和 派系特征,以及新政学系与国民党其他派系的关系。 然后,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有关理论,探讨国民党派系政治的成因,从政党学的 角度,分析包括新政学系在内的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历 史影响。本书由宁波工程学院城市社会学学科出版项 目资助。
作者简介
李宜春,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与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曾任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区政府副区长、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兼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安徽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处长等职。现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宁波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地(市级)首席专家及城市社会学学科(校级)负责人。研究领域为政治与行政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主持多项国家、省部、市厅级课题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40多篇科研论文。出版专著《传统行政管理思想新仑》。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国民党各主要派系介绍 第一节 蒋介石各嫡系派系 一 新政学系 二 蒋介石其他嫡系派系 第二节 非蒋嫡系派系 第二章 新政学系始末 第一节 新政学系的历史渊源(1914~1924) 一 从欧事研究会、张宅、益友会到政学会 二 政学会与护法运动 三 政学会与北洋政府 第二节 新政学系的逐步形成与蒋介石政权的建立(1925~1928) 一 黄郛、张群等投靠蒋介石 二 新政学系的逐步形成 三 新政学系与蒋介石的“削藩” 第三节 蒋介石“围剿”红军时期的新政学系(1929~1936) 一 新政学系与南昌行营- 二 新政学系与蒋介石的谋图黔滇川粤桂 三 “名流学者”加入新政学系 四 抗战前新政学系的显赫威势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新政学系(1937年~1945年8月) 一 出镇西南大后方 二 在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扩张 第五节 重庆和谈和内战期间的新政学系(1945年8月~1949年) 一 接受台湾和东北 二 张群内阁与翁文灏内阁 三 吴国桢案与迁台后新政学系的衰微 第三章 新政学系特征分析 第一节 长于吏治,追求行政效率 一 南昌行营时期新政学系的主要举措 二 新政学系与省长制 三 新政学系成员的地方行政实践特色 四 新政学系与行政三联制 第二节 较淡的“党治”色彩 一 国民党派系斗争的意识形态分歧 二 新政学系成员的自由主义色彩 三 新政学系与国民参政会 四 新政学系与重庆谈判 第三节 较为独立的政治选择 一 王世杰、蒋廷黻的政治风格 二 许多新政学系成员脱离蒋介石 第四章 新政学系与国民党派系的斗争 第一节 新政学系与CC系等国民党派系之争 一 与CC系的冲突 二 与复兴社、陈诚系、胡汉民派的冲突 第二节 新政学系以外蒋介石各嫡系派系之间的斗争 第三节 蒋介石各嫡系派系的内部之争 第五章 国民党派系政治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蒋介石对各派系的运用 第二节 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 一 政治文化与派系 二 帮会文化与国民党派系斗争 三 派系维持的无形纽带 第三节 各派系的支撑结构 第四节 国民党领导体制的因素 第五节 国民党政治理论的因素 第六节 国民党组织建设的因素 第七节 地域之争 第八节 外国政治体系输入的影响 第六章 对新政学系等国民党派系功能的分析 第一节 制度化层次较低的派系政治 一 蒋介石嫡系派系组织化程度 二 非蒋嫡系派系组织化程度 第二节 蒋介石与异己派系斗争的影响 第三节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启示 一 “职团主义”政治模式与军队的制度化 二 “动态平衡” 三 党政关系特征 四 派系政治——一种有利于政治稳定的功能补偿性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政党政治视野下的国民党派系政治评析 一 政党政治与政党功能 二 政党政治与政党派系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