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京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字数: 490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王爱玲//文化//陈慈
  • 商品条码: 97875136381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陈慈,1981年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9月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和都市农业发展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农业多功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农业区域合作等。曾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和参与农业工程咨询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 文化,男,1943年生,蒙古族,研究员,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1965年毕业于j匕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65一198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从事基层工作。1985年起,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科研,研究方向以农业发展为主,侧重都市农业,包含发展战略、现代化、生态、农业经济、旅游、规划等。1991一2004年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2004年起至今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工程咨询中心总工程师。 主持或作为骨干完成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市星火一等奖1项;主持或作为骨干完成各类规划、可研报告等40余项,其中获市级工程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公开发表著作3部、论文百余篇。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王爱玲,女,197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200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同年8月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涉及农业发展战略、现代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区划、规划等研究领域。十余年来,主持课题20余项,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课题30多项,主持和参与农业工程咨询项目(编制规划和可研)40多项;出版编著4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得北京市工程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农委新农村建设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概论 一、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北京为例 (一)农业的战略地位 (二)农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三)生态地位与作用 (四)经济地位与作用 二、现代农业的定义、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定义 (二)内涵 (三)主要特征 三、农业功能的演化 (一)功能的演化 (二)诸功能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 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北京为例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义、内涵与特征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异同 二、北京,林地可以替代农田吗 (一)森林和农田,哪个生态作用更强 (二)森林和农田,哪个社会效益更大 三、北京,与现代农业的差距有多大 (一)两个评价体系的架构 (二)2012年测算结果 (三)差距及分析 四、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一)摸清底牌,预测趋势 (二)选择方向,确定属性 (三)功能定位,逐级细分 (四)结构调整,产业选择 (五)配套硬件,综合集成 (六)编制评价指标体系,衡量进程 第三章 建设现代农业的短板——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国内外比较 二、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 (一)提出的背景 (二)概念与内涵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比较、分析的结果 (五)该比值的意义与特点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双落后” (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自身二、三产业相比,也十分落后 四、当前的不协调、不和谐,恰值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阶段 五、“双落后”的原因探析 (一)战略层面的原因 (二)操作层面的原因 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路径选择 (一)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调整投资方向 (二)大幅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调整项目布局 (三)大力兴办农民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素养 (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成效,必须反映到“三农” 第四章 展望 一、关于现代农业与理想农业 二、现代农业离我们还有多久远 (一)从国民经济发展视角预测 (二)从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视角预测 (三)讨论 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趋势 (一)农民知识化、职业化、高度组织化 (二)新型农机化,农机农艺结合 (三)农业信息化,走向智慧农业 (四)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现代化,业态不断增多、壮大 (五)清洁、循环、低碳化 (六)农业功能多样化 (七)产业融合化 (八)市场化 四、2050年北京农业的愿景 (一)结构与布局 (二)功能 (三)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下编 专题Ⅰ 北京农业多功能演进过程及机理研究 专题Ⅱ 北京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实践 专题Ⅲ 《北京高效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研究报告(节选) 专题Ⅳ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专题Ⅴ 现代农业服务业及其在北京的实践 专题Ⅵ 创意农业及其在北京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Ⅶ 北京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