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版)/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版)/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

  • 字数: 417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肖远平//柴立
  • 商品条码: 97875097744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3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肖远平、柴立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发展报告(2015)》是由贵州民族大学国家民委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 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方科 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 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最新研究 成果,同时也吸纳了国内部分学者对此领域的前瞻性 研究成果。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 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 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 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 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 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柴立,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贵州省“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获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先后开发有国家级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均获20年国家发明专利。在《中医杂志》、《华西药学杂志》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有《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微量元素评价法分析中药分部入药》、《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煎液中葛根素的含量》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 肖远平,彝族,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文艺学、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研究。兼任 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贵州民族大学第九批学科带头人,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先后发表及提交学术论文、咨询报告、调查报告50余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内权威期刊《民俗研究》、《贵州民族研究》、《中国文化报》等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及主编学术著作《彝族“支嘎阿鲁”研究》等5部。近年主持完成 重点课题、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基金项目、国家民委课题等10余项,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荆楚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重大及重点课题6项。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成就、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肖远平 柴 立 王伟杰】 Ⅱ 专题篇 2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詹一虹 周雨城】 3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肖远平 王小艳 柴 立】 4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王伟杰 张 驰】 5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谈国新 曹 浩】 6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肖远平 王 蔚 柴 立】 Ⅲ 民间文学篇 7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格阿鲁”史诗保护与传承研究【洛边木果】 8 苗族史诗《亚鲁王》仪式视域下的归根情结研究【刘 洋 杨 兰】 9 壮族《麽经》的布洛陀神话研究【林安宁】 10 《亚鲁王》史诗的现实性特征——以史诗“英雄死而复生母题”的缺失为例【刘 洋 杨 兰】 11 少数民族口头遗产的价值评定和传承路径——以畲族小说歌为例【崔 磊】 Ⅳ 案例篇 12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报告【王燕妮 赵尔文达】 13 侗族大歌生成新探【龙昭宝】 14 苗族蜡染的梯度开发研究——兼论工艺美术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张 池】 15 浅探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临夏砖雕为例【刘春艳】 16 苗族“祭祖仪式”的符号蕴含——以“敲巴郎”仪式为例【金潇骁】 Ⅴ 非遗经济篇 17 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王燕妮 龚 翔】 18 地方性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功用探析【申满秀 王 文】 19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当代经济生活——以西兰卡普为例【莫 晸】 Ⅵ 借鉴篇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善书”的发展和保护传承——以索河善书为例【姚伟钧 李 任】 21 新媒介的应用与香纸沟古法造纸品牌推广研究【王 明 肖 炜】 22 女书吟诵的传承与女书的保护【何 研 蒋明智】 23 论宗祠之制与宗谱之礼的当下功能及作用——以高淳邢氏宗祠宗谱为例【朱莉莉】 24 铜仁市汞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探析【陈伟华 高雪春】 Ⅶ 大事记 25 2006~2014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张雯雯 范 威】 Abstract Contents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