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

  • 字数: 38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柳倩月
  • 商品条码: 97875161560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4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晚明民歌批评研究》是一部全面考察晚明民歌 批评的专著。民歌批评向为正统诗学所忽视,而本书 的资料正是来源于“寄生”在明人各类著述中的只言 片语,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充分发掘整理,还原了一个 丰富的晚明民歌批评语境。从研究范式上看,本书坚 持重视实证研究的策略,又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批 评文本细读等多种研究方式揭示了晚明民歌批评的广 度与众多维度。由于抓住了“礼失而求诸野”这一关 键思路,本书研究的对象从文坛中心到社会底层,扩 展到帝国边疆,并广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广阔的研究 视野与细致的研究纹理紧密结合,加上作者柳倩月对 民歌体察入微的细读,读起来常让人拍案叫绝。本书 会让读者对丰富的晚明民歌批评有了然于胸之感。
作者简介
柳倩月,女,1970年生,汉族,湖北恩施人。201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民俗文艺学。出版专著《诗心妙悟——严羽〈沧浪诗话〉新阐》、《文学创作论》,参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档案》、《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民族风情》、《民间文学概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湖北省文艺学学会、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 绪论 一 发现文化大传统——明代民歌 二 明代民歌批评的演化 三 晚明民歌批评的研究趋势 四 撰写思路及必要说明 第一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语境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社会语境 一 朝纲弛解,政治黑暗 二 经济繁荣,世风迁化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文化语境 一 思想基础:个性思潮涌动 二 文化土壤:俗文化的繁荣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概貌 第二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表述者 第一节 眼光向下的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 一 晚明民歌批评表述人群体描述 二 坚持采诗观风传统的理想主义者 三 走向民间的诗学突围者 四 粉墨登场的民歌批评实践者 五 吕得胜、吕坤的儿歌批评 第二节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先行者 一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群体 二 民族志写作的情感态度 三 民族志观察与写作的代表张岱 第三节 民间声音的代表冯梦龙 一 以“情教”为理论基石 二 以“真情”为批评标准 三 摸索出一套民歌搜集整理与批评的方法 四 冯梦龙民歌批评的生成土壤 第四节 过渡性的小结:立足于批评文本 第三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本体建构 第一节 论民歌的本质与特征 一 释名章义:歌、谣、曲 二 民歌的本质 三 民歌的特征 第二节 论民歌的体制 一 民歌为诗之变体、为俗体 二 论山歌 二 论小调 三 论民谣及其他 第三节 论民歌的功能和地位 一 论民歌的功能 二 论民歌的地位 第四章 晚明民歌批评的多重文化视野 第一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地域意识 二 南北民歌的比较批评 三 东西民歌的比较批评 第二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族意识 二 国族意识下的胡乐汉音批评 三 南方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批评 第三节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视野 一 晚明民歌批评的民俗意识 二 民歌是民众生活的“信史” 余论 一 通过民歌批评促进俗文化评价机制的生成 二 俗文化引领“时尚”潮流 三 雅俗文化观的对立与消解 四 “晚明”作为文化原型符号的跨代思考 附录1 明人搜集整理的民歌辑本一览表 附录2 明代南方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民歌习俗一览表 附录3 图证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