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理论及其实践价值

  • 字数: 25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柳平生
  • 商品条码: 97875097699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柳平生编著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理论及 其实践价值》以阐释和论证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 理论的重大进展为主题,力图在总结整理经典作家理 论遗产的基础上,以主要篇幅构建具有当代特征的公 平正义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具有实践价值 ,对建立社会和谐具有工具性和构建性的双重作用, 其价值创造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能够激励经济发展和 文明进步的活力,进而塑成完整正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是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
湖北蕲春人。集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教学和研究。先后就读湖北大学历史学系和武汉大学商学院,分别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以及经济学博士学位。出版专著《当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流派》,有多篇学术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理论经济学》等期刊上刊发和转载,主持多项科研课题。
目录
绪论 构建经济正义理论的当代努力 一 发掘传统:现代新儒家的经济正义理论 二 借鉴西方:带有罗尔斯主义色彩的经济正义理论 三 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济正义论 四 本书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正义的基本理论:概念、主题与价值诉求 第一节 正义的概念内涵 一 正义即美德 二 正义即应得 三 正义即功利(或效用) 四 正义即权利 五 正义即(社群的)善 第二节 经济正义的主题 一 经济正义的主题 二 自由市场与国家功能 三 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视角 第三节 经济正义的价值诉求 一 经济正义的自由价值诉求 二 经济正义的平等价值诉求 三 正义理念与发展路向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正义理论遗产的整理 第一节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经济正义理论的重读 一 法律还是道德:解读马克思经济正义的不同视角 二 公正交易还是劳动剥削:考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道德属性 三 阶级利益还是普适价值:探寻马克思正义原则的道德诉求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经济正义理论的解读 一 马克思如何看待正义:批判抑或超越 二 哪种正义问题:劳动正义还是分配正义 三 何种正义原则:平等还是自由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正义理论遗产的再整理 一 正义的主题:社会基本阶级结构 二 正义原则的运用:否定的批判与超越的构建 三 正义的准则与诉求:“每一 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三章 当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 第一节 公平正义:当代中国之社会价值选择 一 第一 重转变: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为重 二 第二 重转变:从收入分配到经济制度 三 第三 重转变:从功利效用到公平正义 第二节 公平作为基本正义原则 一 公平正义原则的价值内涵 二 公平正义原则下的自由市场 三 公平正义原则下的政府功能 第四章 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准则 第一节 市场运行的伦理基础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约束 二 正义在市场伦理中的优先性 三 公平竞争与公平分配:经济正义的两个层次 第二节 以公平看待发展:一个规范视角 一 公平的规范视角 二 过程层面:自由开放的发展过程 三 程序层面:公平透明的经济规则 第三节 生产力标准及效率标准辨析 一 效率标准及其与公平正义的差别 二 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功勋及其内在缺陷 三 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相容性的争论 四 构建复合性价值标准体系的诸种努力 第五章 经济系统的支撑机制 第一节 公平竞争:价值创造的市场原则 一 市场过程的创造性 二 市场机制的互惠性 三 市场正义的实践限度 第二节 公平分配:利益协调的社会原则 一 公平分配的领域 二 公平分配的核心诉求:权利平等 三 权利平等与社会转型 第三节 公平分配与公共利益:一 个社会保障角度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正义性 二 公共财政民生保障支出的成就与不足 三 改善民生保障制度的初步思考 第六章 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 第一节 公平正义的建构性作用 一 正义价值的基础性 二 公平正义的首要性 三 正义构建作用的有限性 第二节 公平正义的工具性作用之一:生产属性 一 经济自由与财富增长 二 社会机会与经济效率 三 平等发展与消除贫困 第三节 公平正义的工具性作用之二:分配属性 一 收入分配和富国裕民 二 城乡失衡与成果分享 三 经济需要与物质救济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正义的哲理基础 第一节 经济正义原则的历史属性 一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二 正义理论的历史形式和历史属性 三 正义实践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限度 第二节 经济正义的物质基础 一 达致正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系统 二 制度正当的重要性 第三节 公平正义的“中国范式” 一 “中国范式”:从理想到现实 二 坚持公平竞争,释放发展活力 三 坚持公平分配,达致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