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 字数: 376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吴晓//王慧
  • 商品条码: 97875641553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 市的大规模聚集,给我国城镇空间带来了全方位冲击 。相比于备受关注的居住空间,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 无疑更有必要成为城市化背景下解析城镇空间的又一 关键路径和核心变量。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以大量 一手资料和SPSS、GIS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在研究对 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的同时,希望能 从城市层面上建构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研究框架。 吴晓、王慧的《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解 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基于“总体一分职业”视角,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就 业空间的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区域分析 和因子生态分析手段,发掘和图解流动人口就业空间 的分异特征;基于土地利用视角,量化和揭示流动人 口就业可达性同其居住就业用地的内在关联及其影响 因素;基于职住分离的测度和分区,探讨和完成流动 人口职住空间的网络关联、错位特征以及各类通勤关 系的空间图解;基于“特殊群体一城市人口”的“局 部整体”视角,宏观把握和剖析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 聚特征与城市空间的结构关联性等等。 本研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调控、产业结构优化、 和谐小康社会的建设来说,有着显著的研究价值和现 实意义,可供城市规划学科、地理学科、社会学科和 经济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慧,1988年生,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20P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弱势群体就业空间等,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对象,在核心期刊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吴晓,1972年生,男,祖籍福建。2002年获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瑞典皇家工学院(K了H)访问学者等。 著者长期从事城市社会学与社区发展、弱势群体空间及其保障体系、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部省级科研课题7项、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6项;在核心期刊和国内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译)著、教材10部,总被引频次400余次;主持和合作完成的科研、工程和教学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奖励40余次。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就业空间相关研究 1.3.2 国内就业空间相关研究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对象、范围和数据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数据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1.6 创新特色 1.6.1 研究对象的特型化 1.6.2 研究思路的双线化 1.6.3 研究方法的数字化 2 流动人口及其就业空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 2.1.2 就业空间 2.1.3 就业结构 2.1.4 空间集聚 2.1.5 空间分异 2.1.6 可达性 2.1.7 通勤 2.2 流动人口概述 2.2.1 我国流动人口的产生 2.2.2 南京流动人口的概况 2.3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概述 2.3.1 我国流动人口就业空问的概况 2.3.2 南京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概况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性解析 3.1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判别 3.1.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判别方法 3.1.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判别 3.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分区 3.2.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分区方法 3.2.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集聚分区 3.3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网络分析 3.3.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网络分析方法 3.3.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网络的节点分级 3.3.3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网络的关联分析 3.4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中心识别 3.4.1 流动人口就业空问的中心识别方法 3.4.2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中心识别 3.5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吸引力因素 3.5.2 排斥力因素 3.6 本章小结 4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的分异性解析 4.1 空间分异解析的方法借鉴 4.1.1 国际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 4.1.2 国内空间分异的研究案例 4.2 就业空间分异的解析路径 4.2.1 研究思路确立 4.2.2 指标体系建构 4.3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单因子分析 4.3.1 来宁时间 4.3.2 来源地 4.3.3 文化程度 4.3.4 职业构成 4.3.5 家庭收入 4.3.6 住房指标 4.3.7 居住方式 4.3.8 住房配套 4.3.9 住房用途 4.4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主因子分析 4.4.1 主因子1:职业状况 4.4.2 主因子2:集聚方式 4.4.3 主因子3:迁居特征 4.4.4 主因子4:住房条件 4.4.5 主因子5:经济地位 4.5 流动人口就业空间分异的聚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南京市流动入口就业空间的可达性懈析 5.1 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分析 5.1.1 研究方法建构 5.1.2 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分析 5.1.3 小结 5.2 土地利用视角下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影响研究 5.2.1 研究方法建构 5.2.2 流动人口就业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5.2.3 小结 5.3 流动人口个体属性与就业可达性影响的关联研究 5.3.1 研究方法建构 5.3.2 流动人口就业可达性影响的关联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6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一居住空间的分离与通勤 6.1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分离模式解析 6.1.1 分离模式的测度分级 6.1.2 分离模式的空间解析 6.2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网络关联解析 6.2.1 网络关联度测度分级 6.2.2 网络关联度空间解析 6.3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错位特征解析 6.3.1 错位指数测度分级 6.3.2 错位特征空间解析 6.4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通勤关系解析 6.4.1 通勤距离 6.4.2 通勤类型 6.4.3 通勤频率 6.4.4 通勤图解 6.5 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因素解析 6.5.1 房源供给——产业用地 6.5.2 就业方向——择居方式 6.5.3 就业地点——居住成本 6.6 本章小结 7 南京市流动人口就业空间一城市空间的关联性解析 7.1 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联分析 7.1.1 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联分析方法 7.1.2 与城市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关联分析 7.1.3 与城市社会区的关联分析 7.2 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分析 7.2.l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分析方法 7.2.2 与城市就业集聚区的关联分析 7.2.3 与城市就业网络的关联分析 7.2.4 与城市就业中心的关联分析 7.3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