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病理学(第5版)

病理学(第5版)

  • 字数: 395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李小山,鲜于丽
  • 商品条码: 9787117349376
  • 版次: 5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第5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和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上版教材基础进行全面修订,以期反映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本版教材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以最新课程要求为标准,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增编思政元素,完善二维码等数字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以更好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作者简介
长期根植于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参与的《基础医学改革》项目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获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1项,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政府咨询重点调研课题1项目。主编医药卫生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2部。发表高水平科研及教学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7篇。
目录
绪论/1 一、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1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 三、病理学的观察方法/2 四、病理学发展简史/3 第一章疾病概论/5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5 一、健康/5 二、亚健康/6 三、衰老/6 四、疾病/6 第二节病因学/7 一、病因/7 二、条件/8 第三节发病学/9 一、疾病的基本规律/9 二、疾病的发生机制/10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1 一、分期/11 二、转归/11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3 第一节适应/13 一、萎缩/13 二、肥大/14 三、增生/14 四、化生/15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5 一、损伤的原因/15 二、形态学变化/15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19 一、再生/19 二、纤维性修复/20 第四节创伤愈合/21 一、皮肤软组织的创伤愈合/21 二、骨折愈合/22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23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25 第一节充血/25 一、动脉性充血/25 二、静脉性充血/26 第二节出血/27 一、原因和类型/28 二、病理变化/28 三、对机体的影响/28 第三节血栓形成/2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9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30 三、血栓的结局/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1 第四节栓塞/32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32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32 第五节梗死/34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34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34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35 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7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37 一、正常水、钠代谢/37 二、脱水/38 三、水中毒/40 四、水肿/41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44 一、钾正常代谢/44 二、低钾血症/44 三、高钾血症/45 第五章休克/48 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48 一、休克的病因/48 二、休克的分类/49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49 一、微循环缺血期/49 二、微循环淤血期/51 三、微循环衰竭期/52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改变/53 一、细胞代谢改变/53 二、主要器官功能改变/53 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55 第一节酸碱平衡/55 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55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56 三、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58 第二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59 一、代谢性酸中毒/59 二、呼吸性酸中毒/60 三、代谢性碱中毒/61 四、呼吸性碱中毒/62 第七章缺氧/64 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64 一、血氧分压/64 二、血氧容量/64 三、血氧含量/64 四、血氧饱和度/65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65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及发生机制/66 一、低张性缺氧/66 二、血液性缺氧/66 三、循环性缺氧/67 四、组织性缺氧/68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68 一、组织细胞的变化/69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69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70 四、血液系统的变化/70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71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71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7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71 第八章发热/73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73 一、发热激活物/73 二、内生致热原/74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75 第二节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77 一、体温上升期/77 二、高温持续期/77 三、体温下降期/77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77 一、代谢的变化/77 二、功能的变化/78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0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8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8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80 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82 第二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83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83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83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83 一、出血/83 二、休克/84 三、器官功能障碍/84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84 第十章炎症/86 第一节概述/86 一、炎症的概念/86 二、炎症的原因/86 第二节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87 一、变质/87 二、渗出/87 三、增生/94 第三节急性炎症/94 一、变质性炎/95 二、渗出性炎/95 第四节慢性炎症/97 一、非特异性增生性炎/97 二、特异性增生性炎/97 第五节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98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98 二、炎症的结局/99 第十一章肿瘤/101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101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结构和异型性/101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01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102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103 第三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04 一、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104 二、肿瘤的生长/104 三、肿瘤的扩散/105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107 第四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08 第五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09 第六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09 一、肿瘤的命名/109 二、肿瘤的分类/110 第七节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原位癌和上皮内瘤变/112 一、癌前病变/112 二、异型增生/112 三、原位癌/112 四、上皮内瘤变/113 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生机制/113 一、肿瘤的病因/113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114 第九节常见肿瘤类型/115 一、肺癌/115 二、胃癌/116 三、原发性肝癌/117 第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疾病/119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1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9 二、病理变化/121 三、继发性病变/122 四、主要动脉的病理变化/122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3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23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3 第三节高血压/12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127 第四节风湿病/12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8 二、基本病理变化/129 三、各器官的病理变化/129 第五节心力衰竭/131 一、原因、诱因和发病机制/131 二、分类/132 三、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133 第十三章呼吸系统疾病/135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5 一、慢性支气管炎/135 二、肺气肿/137 三、支气管扩张症/138 四、支气管哮喘/139 第二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0 二、病理变化/140 三、临床病理联系/140 第三节肺炎/141 一、大叶性肺炎/141 二、小叶性肺炎/143 三、间质性肺炎/144 第四节呼吸衰竭/14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46 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48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疾病/151 第一节胃炎/151 一、急性胃炎/151 二、慢性胃炎/151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1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52 二、病理变化/154 三、结局和并发症/154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15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55 二、基本病理变化/155 三、临床病理类型/156 第四节肝硬化/158 一、门脉性肝硬化/158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160 三、胆汁性肝硬化/161 第五节肝性脑病/161 一、分类和原因/162 二、发病机制/162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165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疾病/167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1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68 二、类型/169 第二节肾盂肾炎/17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74 二、类型/174 第三节肾衰竭/175 一、急性肾衰竭/175 二、慢性肾衰竭/177 三、尿毒症/179 第十六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乳腺疾病/182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82 一、子宫颈疾病/182 二、子宫体疾病/184 第二节乳腺疾病/185 一、乳腺增生症/185 二、乳腺癌/186 第十七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88 第一节甲状腺疾病/188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188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89 第二节糖尿病/190 一、类型、病因和发病机制/190 二、病理变化/191 三、临床病理联系/191 第十八章传染病/193 第一节结核病/193 一、概述/193 二、肺结核/195 三、肺外器官结核/196 第二节细菌性痢疾/197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197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98 第三节伤寒/198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199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199 三、结局和并发症/200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0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01 三、结局及并发症/201 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2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02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02 主要参考书目/204 彩色插图/20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