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

  • 字数: 229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陈志永|责编:宋静
  • 商品条码: 97875228196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进程 中,因村寨与景区叠合,旅 游者流动与集聚引发外来力 量入村。外来力量与村民互 动过程中,政府逻辑、市场 逻辑、社会与文化逻辑在同 一空间场域叠合与嵌套,形 成多元共存的制度结构。如 此制度逻辑下的村寨治理既 不同于传统中国乡绅基础上 的村庄治理模式,同样有别 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因特殊的 地理环境与历史过程形成的 治理样态;与集体化时代自 上而下的集体组织制度大相 径庭;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 权力选择性上移与市场化进 程逐步推进过程中形成的“ 城中村”以及广大中西部地 区因农民外流形成的“空心 化”村庄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与西方国家“多中心”权力 结构有着属性与功能上的明 显差异。那么,民族旅游村 寨治理的结构、样态与特征 是什么?通过将民族旅游村 寨治理模式这一主题嵌入村 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 计方式、社会结构、基层权 力秩序中,拉长研究的历史 时段,研究治理模式的实践 逻辑,探寻民族旅游村寨公 共事务治理之道。
作者简介
陈志永,男,云南曲靖人,1976年2月生,管理学硕士、教授。现任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暨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优秀教师,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与景区治理。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现主研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2003年以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中国旅游报》《旅游论坛》《云南社会科学》《热带地理》《黑龙江民族丛刊》《经济问题探索》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41篇,核心期刊(含CSSCI来源期刊)论文21篇,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研究成果先后于2007年12月获贵州省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10年2月获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11年9月获贵州省第三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事务治理:一个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旅游村寨的功能 第二节 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事务治理的环境特征 第三节 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视角与研究进路的展开 第四节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研究:一个基于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郎德苗寨“公司+村寨组织+农户”的旅游开发模式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案例地概况、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郎德上寨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组织方式与治理结构:缘起与演化 第四节 郎德上寨旅游开发进程中“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特征与制度优势 第五节 郎德上寨“公司+村寨组织+农户”的旅游开发模式:多元建构与生成逻辑 第六节 郎德上寨旅游开发进程中组织模式的延扩性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旅游村寨治理结构的演化分析:一个多重面向的视角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案例地的典型性与研究价值 第三节 天龙屯堡乡村社会的运行机制:组织制度及行为框架 第四节 天龙屯堡旅游业发展演化分析 第五节 贵旅集团进入与天龙屯堡新的治理结构形成 第六节 天龙屯堡旅游开发进程中治理结构演化的启示 第五章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研究 第一节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结构特征、模式界定与理论限度 第二节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研究目标:以实践研究为基础探寻上下贯通的多层级复合“共治”模式 第三节 民族旅游村寨复合共治模式的动力机制与限制因素 第四节 民族旅游村寨合作共治模式的路径探索 第六章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实践逻辑、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的实践逻辑 第二节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未来展望:迈向实践的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研究 第四节 研究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进路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