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 字数: 248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张万强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81865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先秦时代的墨家学派甚为重视谈辩活动,发展出了以“察名实”“别同异”“明是非”为特色的逻辑思想。近代以来,学人或采取比较研究法,或采取历史与文化诠释法,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挖掘与诠释,形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结论,但也衍生出了诸多需要进一步辨析的问题。 本书以西晋学者鲁胜提出的“同异生是非”论题为纲领,对墨家逻辑思想中的“名实”“同异”“是非”等主题进行了再诠释。本书认为,墨家对“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的自觉探究,包含有“类”“真”“矛盾律”等逻辑知识;而“辟、侔、援、推”等论式的合理运用,则需要建立在对事物或言辞之间的同异关系的正确把握之上。墨家逻辑思想主要表现为一个以帮助论者辨明是非为目的,以研究证明和反驳中所使用的各种论式为基本内容,以事物或言辞之间的“类同”“不类之异”关系和“以类取,以类予”原则作为正确使用论式的根本保证,并注重名言间内涵和语用联系的非形式化学说体系。
作者简介
张万强 甘肃镇原人,哲学博士,目前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墨学和名辩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等。近年发表《“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有“逻辑学”吗?》《辩学何以成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以墨家辩学的逻辑学诠解为中心》《举物比类与属种归谬:中西哲学论辩原理比较——从墨家辩学和古希腊论辩术说起》《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Classes and Individuals”等多篇学术与理论文章。
目录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 第一节 古今中西视域中的墨家辩学研究略考……………………… 3 一 国内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简史略论…………………………… 4 二 海外汉学视域中的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 15 三 对以往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一点思考 …………………… 29 第二节 “同异生是非”何以是墨家逻辑思想的一个基源问题 …… 30 一 “同异生是非”论题的提出 ………………………………… 30 二 “同异生是非”论题的涵义及层次 ………………………… 32 三 “同异生是非”问题的思想史意义 ………………………… 34 第二章 “名”“实”与“指”………………………………………………… 37 第一节 “取实予名”与“以名举实”………………………………… 39 一 “取实予名”………………………………………………… 41 二 “以名举实”………………………………………………… 44 第二节 “指”与“同异”……………………………………………… 55 一 《墨经》说“指”……………………………………………… 56 二 《指物论》释“指”…………………………………………… 60 三 “名”“实”与“同”“异”……………………………………… 65 第三章 “同”“异”与“类”………………………………………………… 70 第一节 “合同异”“离同异”与“齐同异”…………………………… 72 一 惠施的“合同异”观 ………………………………………… 72 二 公孙龙的“离同异”观 ……………………………………… 75 三 庄子的“齐同异”观 ………………………………………… 79 第二节 墨家辩学的“别同异”观 …………………………………… 81 一 对“同”“异”的界说 ………………………………………… 82 二 对“同”“异”的分类 ………………………………………… 84 三 《大取》论“同”“异”分类 …………………………………… 90 第三节 “别同异”与“类”概念的发展 ……………………………… 94 一 对惠施、庄子和公孙龙同异主张的批判…………………… 94 二 “别同异”观对“类”概念的逻辑史拓展 …………………… 97 第四章 “是非”与合理性………………………………………………… 102 第一节 相应于“真”“假”的是非观………………………………… 103 一 学界关于墨家辩学是否存在“真”观念的争议…………… 104 二 作为判断言辞是非标准的“三表法”和“天志”…………… 111 三 《墨子》中标示“真”观念的术语…………………………… 115 四 作为真值承担者的“辞”…………………………………… 123 第二节 从符合论和融贯论的视角看墨家逻辑中的“真”………… 127 第三节 道义命题与道义行为之“是非”…………………………… 132 第五章 “同异”与“是非”………………………………………………… 134 第一节 “类同”“不类之异”与“效”………………………………… 136 一 对“效”的三种诠释………………………………………… 136 二 “效”“法”与“类同”………………………………………… 142 第二节 “类同”“不类之异”与“侔”论式…………………………… 146 一 “侔”论式与附性法………………………………………… 147 二 “侔”论式的五种具体情况………………………………… 150 第三节 “类同”“不类之异”与“辟、援、推”论式…………………… 157 一 “辟”论式…………………………………………………… 159 二 “援”论式…………………………………………………… 160 三 “推”论式…………………………………………………… 162 第四节 “类同”“不类之异”与“三物”……………………………… 164 第五节 “同异生是非”论题的两个层次…………………………… 170 第六章 逻辑与文化的墨学审度………………………………………… 174 第一节 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墨家逻辑思想………………………… 174 一 归谬法运用的差异………………………………………… 175 二 概念界说方式的差异……………………………………… 179 三 从元层次和对象层次看墨家逻辑思想…………………… 181 第二节 墨家逻辑思想的形成背景………………………………… 185 一 “名实相怨”和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86 二 兼重“谈辩”和“从事”的学派背景………………………… 187 第三节 墨家逻辑思想的近代“发现”与再审度…………………… 190 一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方法前设…………………………… 191 二 “逻辑”与“辩学”的观念回溯……………………………… 194 三 墨家逻辑思想的近代“发现”历程………………………… 199 四 墨家逻辑思想的再审度…………………………………… 204 余论………………………………………………………………………… 207 参考文献…………………………………………………………………… 210 后记………………………………………………………………………… 2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