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汉文艺思想史(上中下)(精)/中国文艺思想通史

两汉文艺思想史(上中下)(精)/中国文艺思想通史

  • 字数: 130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编者:李春青//姚爱斌|责编:禹明超//王亮|总主编:李春青
  • 商品条码: 97873032701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67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3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文人”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本书的出版推动了两汉文艺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春青,男,1955年生,汉族,北京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 著有《魏晋清玄》《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诗与意识形态》《趣味的历史》《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等。
目录
绪论 汉代文艺思想言说主体的身份及本书的研究方法问题 第一节 “士大夫”与“文人” 第二节 “宫廷文人”的身份问题 第三节 “文人身份”“文人趣味”的生成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 第四节 “文人”身份形成过程的历史语境考察 第五节 研究方法问题 第一编西汉初中期文艺思想 第一章 西汉初中期文艺思想概况 第一节 汉初文学与先秦文学的承传 第二节 西汉初中期辞赋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西汉初中期诗歌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西汉初中期文论总体发展概况 第二章 西汉初中期道家文艺思想的表现 第一节 先秦道家思想及其在汉初的演变 第二节 先秦西汉道家生命意识与汉代文论的“养气”说 第三节 贾谊、刘安、司马迁的道家文艺思想 第四节 《淮南子》的新道家文艺思想 第五节 西汉初中期文学作品中的道家思想 第三章 西汉初中期儒家文艺思想的表现 第一节 西汉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经”的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经学语境中的文论思想 第四节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汉代文论的影响 第五节 《乐记》的文艺思想 第六节 《毛诗序》的文艺思想 第七节 西汉初中期文学作品中的偶家思想 第八节 西汉初中期儒家文艺思想与先秦儒家文艺思想比较 第四章 西汉初中期文艺思想与士人主体的关系 第一节 西汉初、中期政治文化结构与文学、学术中心 第二节 政治结构中的士大夫群体与士人文学精神的形成 第三节 汉代初中期士人文化心态对汉代文论的影响 第五章 从学术思想取向及士人境遇看汉人对《楚辞》的接受 第一节 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第二节 扬雄、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第三节汉中期文章 之士的文化心态与文学创作 第四节 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 第六章 《诗》在汉代的经典化及其权力运作 第一节 《诗》经典化的物质基础:《诗》文字文本的形成 第二节 《诗》经典化的文化基础:《诗》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表意实践 第三节 权力参与下的文化生产行为及等级秩序 第四节 《诗》经典化的权力保证:以对文化资本的控制为例 第五节 对《诗》的经典化及其权力运作的反思 第六节 对《诗》的传播及阐释:齐、鲁、韩三家的《诗》学研究 第二编 西汉后期的文艺思想 第三编 扬雄的文艺思想 第四编 东汉前期的文艺思想 第五编 东汉后期的文艺思想 第六编 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 第七编 《礼记》的诗学蕴涵 第八编 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 第九编 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