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

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

  • 字数: 286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齐晓红|责编:袁卫华
  • 商品条码: 97875228186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讨论中国1930年代的“文 艺大众化”运动需要重新思 考几个问题,即文学是什么 和大众是谁?如果不重新思 考这些问题就无法理解文艺 大众化运动的发生以及演变 ,并且也容易把文艺大众化 的特殊内涵泛化为一般的如 何使文艺普及于大众以及如 何将大众提高到能接受文艺 的程度的问题。文学和语言 都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 客观存在,对它们是什么的 认识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有关,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 固定所指的词汇,而是具有 其历史阶段上的意味的。对 大众的认识必须放到一个“ 关系”性的体系中来认识。 作为1930年代的两种文艺 类型——民族主义文学和左 翼文学双方所分别坚持的民 族和阶级的立场互相对立, 但是又互相涵盖。 本书与已有的研究中将 现代文学中的“大众文学”只 放在左翼文学叙述的框架之 内评价其得失的做法不同, 而是将大众与文学、语言的 关系放在一个历史互动的“ 关系”性体系中来叙述。就 研究方法而言,避免以往研 究中存在着的非此即彼的二 分法的思维模式,比如文学 /政治、知识分子/大众等之 间的关系也许不是截然对立 的,而是需要用历史和理论 相结合的方法去强调运动发 起的契机并在具体的社会关 系中来讨论问题。
目录
绪论 “大众”的时代 第一章 “大众”与作为运动的“文艺大众化” 第一节 大众的时代:“大众”释义 第二节 “大众”的兴起与“民众文学”的讨论 第三节 “大众文艺”与《大众文艺》 第四节 作为一种运动的文艺大众化 第二章 “大众”与“文学”叙述的政治学 第一节 “大众”是谁——“关系”中的大众 第二节 民族还是阶级——对抗中的大众叙述 第三节 “我们”是谁——大众与知识分子叙述的政治学 第四节 当文学遇到大众:重新定义“文学” 第五节 “大众文艺的广大运动”与“文化革命”的整体性 第三章 大众与语言:作为“斗争之场”的大众语运动 第一节 大众语运动的发生及其规定性 第二节 “现代中国普通话”与大众语的标准问题 第三节 大众语、国语与拉丁化运动 第四节 大众语与声音中心主义——由“别字”讨论说开去 第五节 “大众语”=“大众”的语言吗——语言、社会和阶级斗争 第四章 艺术的政治化:基于左翼文艺文本的考察 第一节 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的困境 第二节 一种阶级的和国际主义的视角:《水》及其他 第三节 “哀怨”的政治:《丽莎的哀怨》 第四节 作为“新兴文学”的《南北极》 第五章 民族主义文艺的战争美学 第一节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宜言》及其背后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主题的自我解构:《陇海线上》 第三节 黄种民族主义与中东路事件:《黄人之血》与《国门之战》 第四节 民族主义文艺的非典型样本:《大上海的毁灭》 结论 大众的嬗变——以“两个口号”的论争为节点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