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活的政治--世界工厂劳资关系转型的新视角/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

生活的政治--世界工厂劳资关系转型的新视角/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

  • 字数: 27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汪建华
  • 商品条码: 97875097686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王建华,生于1986年,江西新余人。201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代表性论文见诸《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权或学术期刊。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新工人:从治理的对象到变革的力量 二 变化的抗争政治 (一)与“日”俱增 (二)守卫底线 (三)毕其功于一役 (四)反叛工业帝国 (五)迷思:工人抗争政治的走向及其形成动力 三 新工人团结的谜题:基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 (一)自在到自为:阶级形成的宏大叙事 (二)劳工的力量:从结构利益到结构力量 (三)国家的规制:从代言阶级到操纵阶级 (四)生产的政治:从生产关系到生产中的关系 (五)社会一文化的构建:从工厂影响社会到社会影响工厂 四 重拾工人的社会生活 (一)民国工人的启示 (二)重新挖掘社会生活之于新工人团结的潜力 五 生活形态:分析维度与政治效果 (一)分析维度 (二)生活形态与集体抗争类型 六 资料与方法 七 篇章结构 第二章 新工人生活经历的变迁 一 代际变化:生活方式与集体倾向 (一)代际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代际与集体倾向 二 城市生活经历的变化:基于同期群的考察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信息视野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三 结论 第三章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生计压力 一 原子化的底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二 地缘一同事关系为基础的底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三 认同的边界:地缘团结模式的比较 (一)表益厂:分裂的团结 (二)广泛的团结与分裂的团结:两厂抗争模式比较 四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政治 第四章 开启新的抗议模式 一 同事一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非正式抵抗 (三)离职趋势 (四)团结的文化 (五)集体抗争过程 (六)尾声 二 代际与团结文化:汽新厂与汽瑞厂的比较 (一)类似的生产安排与不一样的生活形态 (二)汽瑞厂的集体抗争过程简述 (三)汽新厂与汽瑞厂团结模式的比较 三 生活与抗争政治的转型 第五章 抗争行动的团结限制与暴力转向 一原子化的底线/增长型抗争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过程 (三)尾声 (四)小结 二 群体性骚乱 (一)从生产到生活 (二)集体抗争 (三)尾声 (四)小结 三 新生代工人的集体抗争模式及其未来走向 第六章 从生活经历挖掘劳资关系转型的动力 一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倾向的变化 (一)生产与生活体验的再造 (二)经济与制度诉求的提升 (三)身份与群体认同的转变 (四)实用主义团结文化的形成 二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抗争动员资源的形成 (一)团结纽带的转变与艰难发育 (二)互联网动员的迅速发展 (三)集体行动中的生活烙印及其开放性 三 生活形态的系统性根源 四 工人抗争与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转型 五 讨论:形成中的“生活政治” (一)内迁、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社区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二)工业化经历与工人抗争政治的演变 (三)非正式用工、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 (四)产业组织方式、关系形态与抗争政治 (五)社会生活、团结形态与对基层工会控制权的争夺 (六)留守经历、新生代工人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系统性危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