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贝西·黑德文学艺术思想研究

贝西·黑德文学艺术思想研究

  • 字数: 323
  • 出版社: 光明日报
  • 作者: 卢敏|责编:杨娜
  • 商品条码: 97875194741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首部贝西·黑 德研究专著,是国内贝西· 黑德研究奠基之作。南非- 博茨瓦纳作家贝西·黑德 (Bessie Head,1937— 1986)是现代非洲第一代 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获 得国际声誉。她不仅是小说 家,也是文学艺术思想家。 她的文学成长经历反映了非 洲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脉络 ,不同阶段独特的政治氛围 、宗教思想、社会心理、文 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对她的 创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贝西·黑德的小说叙事艺 术展现出多元性、现代性、 融合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 等众多文学艺术特质。她在 作品和书信中流露出一种深 刻的中国情结,这与同期非 洲作家阿契贝、索因卡、恩 古吉和戈迪默等人明显不同 ,促成这种情结的是她作为 “有色人”的边缘化社会境遇 ,而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思想在非洲大陆上的传播, 中国革命胜利以及毛泽东思 想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 影响力,则进一步加深了贝 西·黑德的中国情结和中国 想象。 贝西·黑德的创作与非洲 现代民族文学的发展有密切 关系,新非洲文学的人民性 、教诲性,重建对本土文化 的自信和自豪感对黑德产生 深刻影响和启发,并形成自 己的创作思路和文艺观。贝 西·黑德在文学创作和文论 中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女性 观、生态观和人民文学观。 这三大文学艺术思想观有连 贯性和发展性,源自贝西· 黑德对自我身份的探寻,立 足非洲发展现实,表达她对 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 的批判,对博茨瓦纳黑人文 化的认同,提出作家的使命 和担当,以身体力行的方式 书写非洲人民的故事,赢得 世界读者。 以中国学者的视角解读 贝西·黑德的作品,探究其 非洲性,反观中国在非洲文 学中承担的角色,洞察文明 互鉴和文明多样性,有助于 重新考察世界文学形成的秩 序,以更平等的姿态与世界 文学进行对话。
作者简介
卢敏,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英语本科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翻译教学与研究。曾在美国新泽西州拉玛坡大学任教,在博茨瓦纳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堡分校、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年会项目、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英美文学建设项目、上海市一流本科英语师范建设项目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等A&HCI、CS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道德主题研究》《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2部,编著《西方文论思辨教程》《美国文学作品研读》《英语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海明威作品导读》《劳伦斯作品导读》5部。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贝西·黑德研究述评 第二节 贝西·黑德文艺思想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贝西·黑德文学创作的社会思想文化语境 第一节 现代主义 第二节 泛非主义 第三节 第三世界思想 第二章 贝西·黑德的流亡人生与文学创作阶段 第一节 南非英国教会学校教育与记者起步 第二节 博茨瓦纳难民生活与小说创作成熟 第三节 国际交流与文艺思想理论化 第三章 贝西·黑德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与变化 第一节 《枢机》:现代艺术的尝试 第二节 《雨云聚集之时》:现实主义成功之作 第三节 《权力之问》:心理现实主义的突破 第四节 《风与男孩》:鲁滨孙故事的逆写 第五节 《魅惑十字路口》:历史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第四章 贝西·黑德的中国文学艺术情缘 第一节 《权力之问》中的中国符号 第二节 贝西·黑德与聂华苓的文学艺术思想交流 第三节 《玛汝》与《祖母绿》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第五章 贝西·黑德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 第一节 女性观 第二节 生态观 第三节 人民文学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贝西·黑德生平年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