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殷国明文集(第一卷)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殷国明文集(第一卷)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 字数: 337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殷国明|责编:王佶
  • 商品条码: 97875225148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4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二十世纪八 九十年代这一新时期的中国 文学批评的发展,从新的文 化理念、思想范式和叙述方 式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与 过去时代有显著的不同,呈 现出一种新的、不断转换的 文化状态。而在20世纪中国 文学批评史中,八九十年代 这一新时期,与“五四”新文 学时期一样,是中国文学批 评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 对这一新时期文学批评史的 发展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 义。
作者简介
殷国明,男,1956年12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籍江苏常州。1978年3月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钱谷融先生。1985年起在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被华东师范大学引进。中国作协会员。《文艺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著有《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等。
目录
第一辑 之一 应该冲破僵化封闭的文学批评方法模式 之二 创作要抓住通感的触发点 之三 加强横向学科领域的穿插和重新组合——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回信 之四 对“主义”的困惑 之五 批评的宣泄和宣泄的批评 之六 在新名词浪潮的背后 之七 艾青诗美絮谈 之八 《广东文艺批评新潮》后记 之九 寻找广州文学的位置——与叶小帆关于1988年度“中侨朝花文学奖”的对话 之十 潜入浮动着的历史河流的底层 之十一 历史和理论的一致和悖论——有关文学批评的随想录 之十二 我与批评 之十三 走出迷宫——论批评的胸怀之一 之十四 “超越”与批评的神话——有关文学批评的随想录 第二辑 之十五 在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和确定自我——谈谈“文化寻根”现象 之十六 漫谈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之十七 理论价值的潜在性 之十八 文学史观讨论答问 之十九 重写文学史论题 之二十 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性? 之二十一 关于上海文学的当下处境——从陈伯海、袁进主编的《上海近代文学史》谈起 之二十二 抵抗消解——走出“无所谓”的文学批评 之二十三 关于“创新”和“反创新”的热情 之二十四 随俗、媚俗和脱俗——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 之二十五 包装时代——被金钱媒体驱使的文学 之二十六 关于大众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 之二十七 艺术思维活动的自由度 之二十八 谈谈批评的轻松感 之二十九 《浅草》论 之三十 中国抗战流亡文学简论 之三十一 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第三辑 之三十二 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何处?——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之三十三 生命与自然的融合——读《在西部中国》 之三十四 自然见性情秀丽见真情——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之三十五 关于批评的“三气” 之三十六 现代小说艺术的危机和生机 之三十七 讨论:话说正统文学的消解 之三十八 讨论: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纪末情结” 之三十九 独创的贫困——有感于“跨世纪文学批评” 之四十 小地方大文学——澳门文学创作一瞥 之四十一 关于网络文学 之四十二 话语转换与现代文学 第四辑 之四十三 知识与话语状态的批判 之四十四 新学统:关于“新青年”的含义 之四十五 “尝试”的魅力 之四十六 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 之四十七 论批评的发现 之四十八 造就新的学术传统 之四十九 追根溯源:性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之五十文 学课堂:文学、文化与女J眭主义 之五十一 文学课堂:艺术批评与“心灵视野” 之五十二 文学课堂:关于作家的良知与人格 之五十三 文学课堂:文学艺术的“自由心” 之五十四 文学课堂:读书·溯源·传承·创新 之五十五 文学课堂:文学史与“现代性”的陷阱 之五十六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挺好” 后记 深浅不一的足迹——关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个人体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