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伦理学原理(第四版)

伦理学原理(第四版)

  • 字数: 474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王海明 著
  • 商品条码: 9787301345238
  • 版次: 4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海明教授所著的教材《伦理学原理》, 2002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北大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第二版;2009年3月,又推出了该书的第三版。自上市以来,累计印刷16次,销售5.6万册,深受广大师生好评。时隔十四年之后,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作者结合这十四年来新的研究突破和教学积累而成的全新版本,是作者23年学术的结晶,亦是作者这20年学术研究的一次精简凝练之概括。 《伦理学原理(第四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作者融合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而综合阐发的原创体系,这本书几乎囊括了伦理学领域中所有重要的思潮、研究范式和理论方法,深入浅出,作者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伦理学成果,系统研究道德定义、结构、类型、以及道德起源、目的、标准和“正义”“平等”“人道”“诚实”“贵生”“自尊”“节制”“谦虚”“勇敢”“智慧”“中庸”等优良道德规则。对于想要了解伦理学的大学生,以及哲学系的专业学生而言,这是一本十分重要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王海明 ---------------------------- 王海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两个出版社出版《新伦理学》和《国家学原理》等学术专著10余部;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伦理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独著教材6本《新伦理学原理》获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并由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新伦理学原理》英译本(全四册)。
目录
目  录 绪  论…………………………………………………………………… 001   一  伦理学界说: 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002   二  伦理学对象: 伦理学公设……………………………………… 003   三  伦理学意义: 价值最大的科学………………………………… 007 上卷  元伦理学 第一章  元伦理范畴: 伦理学初始概念……………………………… 013   一  价  值…………………………………………………………… 014     1  主体与客体: 主体性亦即自主性 …………………………… 014     2  价值: 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 ……………………………… 015     3  效用论价值定义的困境: 商品价值不是商品的效用 ……… 017   二  善………………………………………………………………… 020     1  善的定义: 可欲之谓善 ……………………………………… 020     2  善的类型: 内在善、 手段善和至善 ………………………… 021     3  恶的类型: 纯粹恶与必要恶 ………………………………… 022   三  应该与正当……………………………………………………… 023     1  应该: 行为的善 ……………………………………………… 023     2  正当: 行为的道德善 ………………………………………… 025     3  正当与应该: 道德应该的可普遍化性 ……………………… 027   四  事实与是………………………………………………………… 028     1  事实: 广义事实概念 ………………………………………… 028     2  是: 狭义事实概念 …………………………………………… 030     3  结论: 两种事实概念 ………………………………………… 031 第二章  元伦理证明: 伦理学公理与公设…………………………… 034   一  伦理学的存在公理与公设……………………………………… 035     1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本质公理与道德价值存在 本质公设 ……………………………………………………… 035     2  伦理学的价值存在结构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结构公设 …… 038     3  关于伦理学的价值存在公理和道德价值存在 公设的理论 …………………………………………………… 041   二  伦理学的推导公理和推导公设………………………………… 045     1  “休谟难题” 答案: 伦理学的价值推导公理和道德价值推导 公设 …………………………………………………………… 046     2  伦理学的评价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推导公设 ……………… 049     3  伦理学的评价真假对错推导公理和道德评价真假对错 推导公设 ……………………………………………………… 055     4  伦理学的优良规范推导公理和优良道德规范推导公设 …… 059   三  关于伦理学的推导公理和公设的理论………………………… 065     1  自然主义 ……………………………………………………… 067     2  元伦理直觉主义 ……………………………………………… 069     3  情感主义 ……………………………………………………… 072     4  规定主义 ……………………………………………………… 075     5  描述主义 ……………………………………………………… 077   中卷  规范伦理学 第一篇  道德价值标准: 道德目的 第三章  道德的概念…………………………………………………… 087   一  “道德” 界说 ………………………………………………… 088     1  道德与伦理 …………………………………………………… 088     2  道德与应该 …………………………………………………… 090     3  道德与法 ……………………………………………………… 091   二  道德的结构……………………………………………………… 092     1  道德基本结构: 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 ……………………… 092 2  道德完整结构: 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规范 …… 094     3  道德深层结构: 行为事实与道德目的 ……………………… 095   三  道德的类型……………………………………………………… 096     1  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 096     2  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 098     3  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 100   四  关于道德的概念的理论………………………………………… 102     1  伦理相对主义 ………………………………………………… 102     2  伦理绝对主义: 境遇伦理学 ………………………………… 104     3  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 106     4  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 108 第四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11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从道德共同体看………………………… 112     1  道德共同体的概念: 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 112     2  道德共同体的界限: 有利于人类的一切生物 ……………… 113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 115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119     1  社会道德需要: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 119     2  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 122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125     1  个人道德需要: 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 125     2  道德和美德: 一种必要的恶 ………………………………… 127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 130   四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理论……………………………………… 132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132     2  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 133 第五章  道德的终极标准: 国家制度好坏的终极价值标准………… 138   一  道德的终极标准体系…………………………………………… 139     1  增进每个人利益总量: 道德终极总标准和国家制度价值 终极总标准 …………………………………………………… 139     2  最大利益净余额: 利益冲突的终极标准 …………………… 142 3  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 优先于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 ……… 143     4  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 利益不相冲突条件下的终极 标准 …………………………………………………………… 146   二  道德的终极标准理论…………………………………………… 149     1  义务论与功利主义 …………………………………………… 149     2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是非 …………………………………… 151     3  以往功利主义: 缺憾与诘难 ………………………………… 152 第二篇  道德价值实体: 伦理行为事实如何 第六章  人  性………………………………………………………… 159   一  人性的概念……………………………………………………… 160     1  “人性” 界说: 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 160     2  人性的结构: 人性的体与用 ………………………………… 161     3  人性的类型: 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 162   二  伦理行为的概念: 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163     1  “伦理行为” 界说 …………………………………………… 164     2  伦理行为的结构 ……………………………………………… 165     3  伦理行为的类型 ……………………………………………… 166   三  伦理行为的原动力规律: 人性定质分析……………………… 169     1  爱与恨: 直接引发一切伦理行为的原动力 ………………… 169     2  爱人之心、 同情心与报恩心: 目的利人行为的原动力 …… 171     3  恨人之心、 嫉妒心与复仇心: 目的害人行为的原动力 …… 173     4  自恨心、 罪恶感与自卑感: 目的害己行为的原动力 ……… 175     5  自爱心、 求生欲与自尊心: 目的利己行为的原动力 ……… 177     6  结论: 伦理行为的原动力规律 ……………………………… 180   四  伦理行为的目的、 手段、 类型的相对数量规律: 人性定量 分析……………………………………………………………… 181     1  伦理行为目的的相对数量规律: 爱有差等 ………………… 181     2  伦理行为手的相对数量规律 ……………………………… 184     3  伦理行为类型的相对数量规律 ……………………………… 186 第三篇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 与道德价值相符之优良道德 第七章  善: 道德总原则……………………………………………… 191   一  善与恶…………………………………………………………… 192     1  人性之善恶: 16 种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 …………………… 192     2  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 195     3  道德总原则: 善恶两原则与善恶六原则 …………………… 197   二  人性善恶学说…………………………………………………… 198     1  性无善恶论 …………………………………………………… 198     2  性善论 ………………………………………………………… 199     3  性恶论 ………………………………………………………… 201     4  性有善有恶论 ………………………………………………… 202   三  道德总原则理论………………………………………………… 205     1  利他主义 ……………………………………………………… 205     2  利己主义: 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 207     3  利己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 ………………… 210     4  己他两利主义: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 212     5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真谬之比较 ……… 213 第八章  正义: 国家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 216   一  正  义…………………………………………………………… 217     1  等利害交换: 正义总原则 …………………………………… 217     2  权利与义务相等: 正义根本原则 …………………………… 223     3  贡献原则: 社会正义根本原则 ……………………………… 228   二  平等: 最主要的正义…………………………………………… 232     1  平等的概念 …………………………………………………… 232     2  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 平等总原则 ………………………… 234     3  政治平等原则 ………………………………………………… 239     4  经济平等原则 ………………………………………………… 241     5  机会平等原则 ………………………………………………… 242     6  结论: 平等是国家制度好坏最主要的根本价值标准 ……… 245   三  社会正义理论…………………………………………………… 245 1  贡献论 ………………………………………………………… 246     2  需要论 ………………………………………………………… 247     3  平等主义 ……………………………………………………… 248 第九章  人道: 国家制度好坏的最高价值标准……………………… 252   一  人  道…………………………………………………………… 253     1  人道主义: 将人当作最高价值的国家制度和思想体系 …… 253     2  人道主义: 将人的创造性潜能实现当作最高价值的国家 制度和思想体系 ……………………………………………… 256     3  人道: 国家治理和国家制度好坏的最高价值标准 ………… 258   二  自由: 最根本的人道…………………………………………… 261     1  自由的概念 …………………………………………………… 261     2  自由的价值 …………………………………………………… 262     3  自由的普遍原则 ……………………………………………… 267     4  自由的具体原则 ……………………………………………… 271   三  异化: 最根本的不人道………………………………………… 277     1  异化的概念 …………………………………………………… 277     2  异化的价值 …………………………………………………… 280 第十章  幸福: 善待自我的道德原则………………………………… 284   一  幸福的概念……………………………………………………… 285     1  “幸福” 界说: 人生重大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 体验 …………………………………………………………… 285     2  幸福的结构: 幸福的主观形式、 客观标准与客观实质 …… 287     3  幸福的类型 …………………………………………………… 288   二  幸福的规律……………………………………………………… 292     1  事实律 ………………………………………………………… 292     2  价值律 ………………………………………………………… 296     3  实现律 ………………………………………………………… 299   三  幸福的原则……………………………………………………… 311     1  认识原则: 对幸福的认识与幸福的客观本性相符 ………… 311     2  选择原则: 对幸福的选择与自己的才、 力、 命、 德一致 … 312     3  行动原则: 追求幸福的努力与修养自己品德相结合 ……… 313 第十一章  道德规则体系……………………………………………… 316   一  诚  实 ………………………………………………………… 317     1  诚实概念 ……………………………………………………… 317     2  诚实的道德价值 ……………………………………………… 318     3  诚实的适用范围 ……………………………………………… 320   二  贵  生…………………………………………………………… 322     1  贵生概念 ……………………………………………………… 322     2  贵生价值 ……………………………………………………… 323     3  贵生之道 ……………………………………………………… 324   三  自  尊…………………………………………………………… 325     1  自尊概念 ……………………………………………………… 325     2  自尊价值 ……………………………………………………… 327     3  自尊原则 ……………………………………………………… 328   四  谦  虚…………………………………………………………… 329     1  谦虚定义 ……………………………………………………… 329     2  谦虚价值 ……………………………………………………… 330     3  谦虚修养 ……………………………………………………… 331   五  智  慧…………………………………………………………… 331     1  智慧概念 ……………………………………………………… 331     2  智慧规律 ……………………………………………………… 333     3  智慧取得 ……………………………………………………… 335   六  节  制…………………………………………………………… 336     1  节制概念 ……………………………………………………… 336     2  节制价值 ……………………………………………………… 337     3  节制原则 ……………………………………………………… 339   七  勇  敢…………………………………………………………… 340     1  勇敢定义 ……………………………………………………… 340     2  勇敢分类 ……………………………………………………… 341     3  勇敢价值 ……………………………………………………… 342   八  中  庸…………………………………………………………… 344     1  中庸概念 ……………………………………………………… 344     2  中庸价值 ……………………………………………………… 345     3  中庸方法 ……………………………………………………… 346 下卷  美德伦理学 第十二章  良心与名誉: 优良道德实现途径………………………… 351   一  良心与名誉概念………………………………………………… 352     1  良  心 ………………………………………………………… 352     2  名  誉 ………………………………………………………… 354   二  良心和名誉的客观本性………………………………………… 357     1  良心起源: 良心的目的与原动力 …………………………… 357     2  名誉起源: 外在根源与内在根源 …………………………… 360     3  良心作用 ……………………………………………………… 364     4  名誉作用: 良心与名誉的作用之比较 ……………………… 368   三  良心与名誉的主观评价………………………………………… 371     1  动机与效果概念 ……………………………………………… 371     2  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动机效果分别论 ………………… 372     3  良心与名誉评价依据的理论: 动机论、 效果论和动机 效果统一论 …………………………………………………… 374 第十三章  品德: 优良道德之实现…………………………………… 381   一  品德概念………………………………………………………… 382     1  品德定义 ……………………………………………………… 382     2  品德结构 ……………………………………………………… 384     3  品德类型 ……………………………………………………… 390   二  品德本性………………………………………………………… 392     1  品德价值: 美德与恶德的效用 ……………………………… 392     2  品德原因: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是道德的? ………………… 393     3  品德境界 ……………………………………………………… 396   三  品德的规律……………………………………………………… 398     1  德富律: 国民品德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 399     2  德福律: 国民品德与政治的内在联系 ……………………… 401     3  德识律: 国民品德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 404     4  德道律: 国民品德与道德的内在联系 ……………………… 407 5  品德四规律: 绝大多数国民品德高低变化的统计性 规律 …………………………………………………………… 409   四  品德的培养……………………………………………………… 410     1  品德培养目标 ………………………………………………… 410     2  制度建设: 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 ………………………… 413     3  道德教育: 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外在方法 …………………… 420     4  道德修养: 国民个体品德培养内在方法 …………………… 427     5  两种品德培养方法———道德教养与制度建设———之关系 … 436 后  记…………………………………………………………………… 439 北京大学哲学教材书目………………………………………………… 44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