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络刑法的争议问题研究/法学研究文丛

网络刑法的争议问题研究/法学研究文丛

  • 字数: 220
  • 出版社: 知识产权
  • 作者: 周杰|责编:彭小华
  • 商品条码: 978751308862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与网络犯罪相 关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 的争议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 部分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 较大的“网络寻衅滋事”、“ 网络宣扬恐怖主义”、“网络 诽谤”、“网络盗窃虚拟财产 ”等争议较大的问题从刑法 适用与解释论的角度进行研 究。第二部分,主要对于网 络时代下与网络犯罪相关的 立法论争议问题展开研究。 重点涉及“网络时代隐私权 的刑法保护”、“网络平台不 作为的刑事归责”、“大数据 对刑法法益保护体系的冲击 ”、“信息网络企业的刑事合 规义务”四个专题的研究。 第三部分,鉴于网络犯罪的 国际化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 ,文章主要围绕“通信数据 留存”与“跨境电子取证”两 个问题,在比较法和国际法 层面上展开分析论证。
作者简介
周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学博士。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讲师。近三年来主要集中于网络刑法理论与实务问题的研究。已在《欧洲研究》、《北方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跨国网络行动的国家责任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网络犯罪的解释与适用论争议问题研究 第一章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法律适用 一、引言 二、“虚假信息”应被解释为“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三、不应将“实质恶意”纳入“主观明知”的判断标准 四、“公共秩序”应被限缩解释为物理空间中的“公共场所秩序” 五、结论 第二章 宣扬恐怖主义罪“行刑界分”难题之解决 一、引言 二、抽象危险的实质认定难以解决宣扬恐怖主义罪的“行刑界分”难题 三、恐怖主义物品的独立认定也不能解决宣扬恐怖主义罪的“行刑界分”难题 四、将宣扬恐怖主义罪解释为“目的犯”是解决“行刑界分”难题的有效路径 五、结论 第三章 网络时代“诽谤罪”规制范围的调适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诽谤罪的实行行为:“单一性”抑或“复合性” 三、诽谤罪的行为对象:“他人”含义的限缩 四、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再解释 五、诽谤案件“自诉转公诉”的条件 六、结论 第四章 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路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否定成立盗窃罪观点之反驳 三、否定成立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观点之反驳 四、盗窃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法条竞合关系 五、结语 第二部分 网络犯罪的立法论争议问题研究 第五章 大数据技术对刑法法益保护体系的冲击及应对 一、大数据技术对我国刑法法益保护体系的冲击 二、“数据独立保护”的立法论主张及其批判 三、回应大数据技术冲击我国刑法法益保护体系的解释论方案/104米韩出新都集微网回卷 四、结论 第六章 信息网络时代增设“侵犯隐私罪”的教义学证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刑法》保护“隐私法益”的路径及其疏漏 三、通过扩张解释“个人信息”的方式强化隐私权的刑法保护:可能性与局限性 四、增设“侵犯隐私罪”的理论证成及对潜在批评的回应 五、结论 第七章 网络平台不作为的刑事归责:理据、路径及限度 一、问题的提出 二、网络平台不作为刑事归责的“否定论”及其批判 三、网络平台的作为义务及其具体来源之证立/154.大 四、网络平台不作为刑事归责的具体路径与限度 五、结论 第八章 信息网络企业的刑事合规及其归责理论的反思 一、信息网络企业的刑事合规 二、法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正当性根据 三、法人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四、“组织缺陷责任论”视野下法人刑事责任的认定 五、结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