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政府与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德国政府与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 字数: 21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以所|责编:周晓慧
  • 商品条码: 97875227219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推行政府和民间合 作伙伴关系的“后发国家”, 德国民间部门的发展路径与 英美存在较大差异,它既能 与政府确立相对密切的关系 ,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从 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 体。德国政府拥有悠久的地 方自治传统,常以实现和谐 有效的社会治理而著称于世 ,较为成功地引进并推广 PPP发展模式即为其中的标 志之一。PPP在德国的推行 并非畅通无阻,自始至终伴 随着诸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 。尽管中德两国的基本政治 制度有本质不同,但在政府 与民间合作领域存在颇多相 似之处。本书系统性地从历 史角度全景式地总结分析德 国的理论探索、经验教训, 观察其实操步骤和演进路径 ,对正在寻求中国问题解决 方案的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 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以所,1973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2至2010年在德国留学,先后获德国萨尔大学民商法硕士学位和欧洲法硕士学位,2010年获德国国家行政学院(Speyer)管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出站。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副主任,从事德国法、欧盟经济治理研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德国人所理解的OPP:一个跨学科的分析 第一节 引论: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第二节 谁和谁合作:OPP伙伴的确定 一 至少各有一个参与主体分别来自政府或民间部门 二 伙伴式的合作需要社会信任机制的配合 三 合作伙伴本来的身份性质不改变 第三节 为何合作:德国OPP伙伴的目标 一 合作伙伴之间没有目标冲突 二 合作伙伴要完成某项公共任务 第四节 怎么合作: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风险分担 一 德国OPP的形式化 二 持续性的调整需求 三 合作具有“长期性” 四 合作伙伴统筹组建风险共同体 第五节 德国的OPP与新公共治理的关联性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OPP在德国发展的基础:政府资产管理的民营化 第一节 德国政府资产管理的制度和理念支撑 一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担保国家” 二 政府资产管理的分级和分类 第二节 德国政府资产的治理结构 一 德国政府所属企业的形式和治理结构 二 德国政府资产的治理结构特点 第三节 德国政府资产管理的民营化 一 关于民营化的理论基础 二 德国实施民营化的法律框架 三 德国政府资产民营化的缘由和方式 第四节 原民主德国区域内政府资产的托管和转让 一 政府资产托管局的设立 二 政府资产托管局的法律基础和目标 三 托管局实施民营化的具体做法 四 托管局推行民营化的工作成果 第五节 小结:借鉴和思考 第三章 德国政府的考量:OPP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背景:德国政府公共债务问题的治理 一 1949年、1969年《联邦基本法》和现行《联邦基本法》关于公共债务的规定 二 德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 三 欧盟法对公共债务的限制 四 对德国现行公共债务立法的争议和批评 第三节 OPP和传统公共项目建设方式的比较 一 政府和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的特征 二 较之传统方式OPP所呈现出的不同 第四节 德国OPP的经济性比较 一 OPP经济性分析的法律依据 二 经济性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三 经济性分析的变化 第五节 有关OPP经济性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经验 一 德国审计部门的调查结果 二 来自国际的经验 三 交易成本 第六节 作为规避预算法限制手段的OPP 一 预算限制 二 后续谈判 三 防治手段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民间合作伙伴的选择:竞争性对话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民间合作伙伴选择的法律渊源 一 德国的公共采购法 二 欧盟的公共采购法 第三节 德国公共采购法和OPP 第四节 竞争性对话在德国OPP项目中的应用 一 应用竞争性对话的法律依据 二 需要应用竞争性对话的公共采购 三 德国应用竞争性对话的流程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德国审计系统对OPP经济性的再分析 第一节 引言:从德国审计视角切入的中国背景 第二节 经济性审查:德国审计系统的看家本领 一 德国特色的审计模式 二 德国审计系统视野中的OPP 第三节 德国远程公路建设的OPP模式 一 “穷政府”从民间融资的新模式 二 F模式和A模式 第四节 来自德国审计系统的批评 一 花钱并不少:不可避免的额外成本 二 好处并不多:很有限的效率优势 三 政府债务的隐身衣:与“债务刹车”机制的实质冲突 四 偏袒了垄断: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 五 政府偏爱OPP:经济性审查的缺陷 六 在其他领域产生的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世界金融危机中的德国OPP:政府角色的变迁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分析的框架:德国政府的角色变迁 第三节 德国政府角色演进的飞跃:担保国家理念的提出 第四节 责任分配的实现:政府和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 可持续发展目标视角下的OPP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OPP 第五节 回到问题本身:大政府还是OPP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OPP在德国的构建与战略:从历史视角的考察 第一节 导论:为什么选择历史的视角 第二节 OPP的概念和界定:德国学者的贡献 第三节 德国的法治国原则在构建OPP中的意义 一 OPP的合法性以及公民的法律保护 二 德国OPP的法律框架 三 德国OPP合同模式的构建与变体 四 履行公共任务时民间部门所受的约束 五 公共任务未被如约履行时的解决方案 第四节 基于德国的国家理论对OPP的分析 一 基于担保国家理念的OPP 二 OPP在德国取得新发展的原因 第五节 OPP在德国发展的前景 一 法律革新的必要和必然 二 德国OPP的发展步骤和战略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