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印记与对话(民间记忆中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印记与对话(民间记忆中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 字数: 26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亚妮|责编:吴丽平
  • 商品条码: 978752272023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 乡村建设运动(1931— 1937)在20世纪30年代乡 村建设运动中颇具影响。时 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 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这一问题依然引人深思。 本书基于作者七年来田 野调查的宝贵一手资料,立 足于民众视角,搜集乡建运 动亲历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资 料,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探 讨梁漱溟所说的“乡村不动” 的原因及文化内涵,阐释乡 村建设运动与邹平民间文化 之间的关联。 本书既是对这场乡村社 会改革的历史回望,又希冀 能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探索提 供思考。
作者简介
李亚妮,陕西凤翔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俗与文化。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参与撰写《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及其他多项政策建议及决策报告,参与撰写出版著作多部。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学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山东邹平地理社会及民俗特点 第一节 邹平自然地理特征 一 地理区位与境域面积 二 交通运输 三 农业种植 第二节 邹平乡村社会特征 一 人口结构与婚姻家庭 二 自然经济组织 三 传统社会组织 第三节 邹平民俗传承特征 一 民间互助民俗 二 棉纺织民俗 三 性别民俗 小结 第二章 民众教育 第一节 梁漱溟的民众教育理论 一 民众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 民众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民众教育实践 一 民众教育组织形式的平民化 二 民众教育内容的日常化 三 民众教育方式的民俗化 第三节 民众教育的影响 一 对本地乡村社会的影响 二 对外县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乡村经济合作 第一节 梁漱溟的乡村经济合作思想 一 乡村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二 乡村经济合作的核心思想 第二节 乡村经济合作的实践 一 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个案 二 邹平机织合作社个案 第三节 后乡建时期的乡村经济合作 一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合作 二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副业生产合作 三 改革开放后传统行业的经济合作 小结 第四章 农民角色 第一节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农民角色 一 农民角色的理论基础 二 农民角色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民角色 一 农民群体的社会分层 二 女性农民群体的角色 第三节 后乡建时期的农民角色 一 木匠行业农民角色 二 棉纺织行业农民角色 小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