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4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4辑

  • 字数: 29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杨宜音|责编:孙海龙//胡庆英
  • 商品条码: 97875228219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0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群体是学科关注的研究 领域。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 ,社会群体是由相同社会身 份与行为特征的人所构成的 具有一定规模和边界的人群 集合。国内外群体认知的研 究成果集中在刻板印象、群 体互动等方面。本辑《中国 社会心理学评论》以“社会 群体印象评价”为主题,围 绕社会群体印象评价的个人 与社会视角、社会群体属性 对印象评价的影响、文化变 量在现实社会群体印象评价 中的作用、群体刻板印心理 加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分析,并构建了中国社会群 体印象评价的“位置-贡献” 两维模型,对当代中国社会 群体心理建设与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杨宜音,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心理学和转型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社会群体印象评价的理论构建与研究探索(代卷首语) 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个人与社会视角的分析 群体客观属性的重要性感知及其对印象评价的影响 亲密关系状态和性别交叉的刻板印象内容 新冠疫情初期青年人对“武汉人”和“西安人”的外显和内隐态度 道德提升感对艾滋病公众污名的影响:无偏见动机的中介作用 艾滋病污名影响下感染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疾病威胁与文化信念对跨文化群际援助的影响 方言线索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心理距离知觉的中介作用 他人知觉过程中群体刻板印象激活的机制 观点采择对刻板化的影响:自我-刻板印象的双重路径 文化对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机制 “我们”与“他们”谁更同质?群际关系的感知内/外群体变异性新视角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变迁与变迁认知”专辑征稿启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