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经济学:微观经济卷

数字经济学:微观经济卷

  • 字数: 592
  • 出版社: 中国财富
  • 作者: 姜奇平|责编:谷秀莉
  • 商品条码: 9787504778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研究从重新提出经济基本问题入手分析数字经 济学与工业经济学的不同,将经济学基本问题,从 工业时代的“数量-价格”的均衡与最优,拓展为数 字时代的“品种-数量-价格”的均衡与最优,从而 将差异化、多样化、异质性纳入均衡的核心。使质 量、创新与体验由工业时代的边缘问题,发展为数 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将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核心 区别,概括为异质完全竞争与同质完全竞争的区别 ,改变了经济学以同质完全竞争为核心的体系。全 书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层次,对均衡理论 、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数理分析。 初级解释,以现有垄断竞争理论在差异化层面分析 数字经济的均衡逻辑;中级解释,基于内生品种的 D-S模型在多样化层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均衡逻辑;高 级解释,基于“品种-数量-价格”广义均衡理论在 异质性层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均衡逻辑。研究得出拉 姆齐定价为数字经济广义最优的结论。
作者简介
\"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主编。 兼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专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高级专家委员、数字论坛成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作为“网络文化丛书”的作者,姜奇平是推动互联网在中国起步的最早的启蒙者之一,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由此被《硅谷时代》评为“带领我们走向数字时代的20位中国人”之一。中国互联网发展进入创新时代,他再一次领导潮流,2000年与胡泳联合创办了互联网网络学及商务管理模式为研究重点的互联网经济与发展中心。 2006年,获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电子商务十年发展特殊贡献奖,入选中国互联网十位启蒙人物;2011年,著作入选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著有《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分析》《和谐社会与信息化战略》《3%》《网络经济:内生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分析》《分享经济:垄断竞争政治学》《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海尔管理学:原则与框架》《海尔管理学:理论与解释》等二十余部著作,发表几十篇论文。\"
目录
0数字经济学的认知核心1 01数字经济学的基本经济问题2 02数字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性问题7 021总的方法论7 022数理框架的调整10 023关键技术难点16 03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19 031对数字经济的总体直觉19 032数字经济的10个微观经济学基本命题22 第一篇均衡论29 1初级解释31 11供求均衡的基本命题31 111数字经济以差异化均衡为主导31 112数字经济的均衡点35 12均衡39 121均衡价格的决定39 122差异化均衡与无差异均衡的比较41 13对均衡的历史分析45 2中级解释48 21引论: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修正50 211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重新表述50 212生产力内部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矛盾52 213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的生产方式动因55 214内生品种:D-S模型的理论贡献58 215D-S模型均衡与最优基本研究思路69 22多样化均衡:供求曲线75 221均衡价格:固定成本条件与双需求曲线的结合75 222均衡产出76 223“市场能够做到完全歧视定价”82 224长期均衡中的进入:品种数的确定83 23最优产品多样化85 231最优分析87 232有约束的最优88 233无约束的最优92 24均衡定义中的范围经济与报酬递增102 241范围经济:与D-S模型相反的结论103 242对鲍莫尔范围经济均衡方法的透视104 243品种多样化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界定107 244基于品种的范围报酬递增114 3高级解释116 31广义均衡的预备框架120 311品种的异质性定义120 312品种的实证计量132 313“品种—价格”均衡坐标的建立140 314“品种—价格”均衡模型146 32广义均衡框架的建立165 321重新发现张伯伦166 322品种是重要的175 33广义均衡187 331广义均衡的基本概念18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