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馀波集(周勋初文集)

馀波集(周勋初文集)

  • 字数: 320
  • 出版社: 凤凰
  • 作者: 周勋初
  • 商品条码: 978755063962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9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馀波集》为新版《周勋初文集》之一种,曾于2008年南京大学出版。该书收录周勋初先生晚年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孔子诗论、《文心雕龙》《文选》和李白 研究的论文;第二部分中的文字则是应一些杂志社的约稿和应邀参加会议而写作的;第三部分是应一些单位的邀请而准备的讲演稿;第四部分为纪念文字与回忆录;第五部分为“序” 言。文章考证详实,笔意纵横,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周先生晚年笔耕不止,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作者简介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读副博士研究生,未及毕业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周先生治学涉及诸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等学科领域。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唐代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
精彩导读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这一段话,历来为人所重视。有的研究工作者据此而把孔子视作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论证,似乎还可以再研究。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考察孔子的诗论,也应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历史环境中,作出具体的分析。 然则“兴、观、群、怨”的涵义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释为“引譬连类”,朱熹《论语集注》解作“感发志意”,和孔子的原意还比较接近。近人把它解释成文学的感染力,说是文学能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则是抽掉了孔子学说的具体内容,把它作为文学理论上的一般原理对待了。 《论语》中记载有“诗可以兴”的例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春秋之时,政界有“赋诗言志”的风气,理解诗意时,又有“断章取义”的作风。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本在谋求从政。因此他在讲授诗时也照“赋诗言志”的路子进行训练,不注意钻研诗的本意,着重诗义的引申。从上述二例中可以看到他的教学方法的特点:诗中含有教诲意味的句子,他就引用过来作为道德的训词;诗中本无教诲意味的句子,他也要引导人家去悟出人生的至理。这大约就是他心目中“引譬连类”“感发志意”的作用。 孔子是积极参加政治实践的思想家。他在论诗之时,处处不忘利用文艺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总想转弯抹角地把结论提到“礼”这个纲上去。《困学记闻》卷五引《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上述二例正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最好说明。所谓“礼”,即周代贵族制订的一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生当礼崩乐坏之时,而又热衷于复兴周礼,因此,他的政治活动、教学工作以及对诗的阐述和运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自己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为此他抓住诗、礼二者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水平之高,甚至引起了弟子们的惊异。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凡此均足说明他的教学目的在于使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他认识到了学诗可“感发”“志意”,提高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因此他提出诗有“兴”的功能并要求利用这种功能。这种认识并不是从研究诗的文学特点作出的结论,不能把“兴”单纯解作文学的感染力量。
目录
目录 “兴、观、群、怨”古解 《文心雕龙》书名辨 论《文选》中的四言诗 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 李白的晋代情结 李白与羌族文化 李白诗原貌之考索 梦断黄金台 李白研究百年回眸 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 读赋感言 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 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 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 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 探索与困惑 ——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 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 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 从古今不同教育方式说起 郁贤皓《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的建构特点》讲评 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 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 周林任职南京大学时期的高风亮节 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 古之遗直的现代遭际 ——纪念周本淳先生 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 叶子铭的道德文章 文化同根倍情亲 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 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 郑良树《百年汉学论集》序 《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香港版序 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 毛水清《唐代乐人考述》序 姚曼波《〈春秋〉考论》序 左健《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自得说》序 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 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 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 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序 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 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 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 曹晋《屈原与司马迁的人格悲剧》序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 余历雄《师门问学录》序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