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以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为例)

公共艺术与中国实践(以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为例)

  • 字数: 145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曾令香//欧阳甦|责编:刘学谦//聂瑶
  • 商品条码: 97875228104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基于长江沿线特殊的地 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出于让 周边社区浸润于艺术氛围的 目的,发挥美术院校参与社 区建设的作用,本届“长江 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 以“因缘聚艺众生关切”为主 题,探索丰富长江沿线和周 边地区乡村振兴与社群复兴 的实践途径。这届活动范围 由西到东跨越5000多公里 ,公众参与面广,涉及问题 丰富,创作手段多元,艺术 形式多样,是国内首次探索 共识共情共生、多地共时联 动的公共艺术实践。以此共 同行动探索更全面地呈现当 下中国现场和社群生态的路 径,更直接地展示长江沿岸 不同高校的学术生态体系, 显现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在运用学术力量进入社会现 场的创作伦理与态度、价值 与纬度、方法与路径、语义 范式与审美特征以及类型与 表现等。
作者简介
曾令香,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博士,师从杨奇瑞教授。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曾参与《杭城九墙》、成都宽窄巷子《九墙》、山东省昌乐县《新篇章》等多项大型公共艺术项目。
目录
第一章 共缘中国现场与长江上下 第二章 共识“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的现场逻辑 一 总体框架 二 方法途径 三 逻辑结构 第三章 共生 社群的力量 一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艺术的社群·记忆的容器 二 “流域·图像景观”国际论坛 三 “漂移的平台”之回溯与后续发展 第四章 链接与在地 一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乡村场域中的艺术共生 二 湖北美术学院——武汉:“武汉与我” 三 江南大学——无锡:“以艺术的名义搞垃圾” 四 上海美术学院——达喀尔:“魅力中国·乡村振兴” 第五章 因缘聚艺众生关切 第二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效果评估 附录 一 “漂移的平台”参与艺术家访谈实录 二 参与艺术家名单 三 参与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