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智能传播(理论与教育篇)

智能传播(理论与教育篇)

  • 字数: 156
  • 出版社: 上海交大
  • 作者: 李本乾,李晓静,禹卫华
  • 商品条码: 97873132793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书聚焦本次新媒体国际论坛主题“新兴媒介、智能传播与人类福祉”中的理论与教育问题。人工智能对现有的传播理论体系带来冲击,传播理论向哪里去?传播教育的转型方向在哪里?本辑收录的论文,主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包括媒介自我呈现、亲环境媒介行为、健康传播效果、国际信任、虚拟人等话题,覆盖面广,方法多样,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变革有一定启发作用。本书可供新闻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本乾:传播学博士、工商管理学博士后;现为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晓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交大“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禹卫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大数据与传播创新实验室主任、政务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多项。
目录
“全球合作抗疫”报道中的二元世界体系 人类知识的圈层化:全球空间传播视阈下的互联网百科全书 关于媒体故意效应量的商榷:强效果、弱效果还是中等效果 智能传播赋能中国传媒高等教育新变革:重大挑战与再定位 新闻媒介与国际信任 被“驯化”的粉丝公众——粉丝行为及其与媒介信息素养的关系探究 流动的青春场域及其意义生产:对D县青少年手机使用的媒介人类学考察 计算传播时代身体感受力的场景逻辑与范式考察——基于场景地理与感觉结构相联结的媒介演化视角 算法与人类的“权力”博弈:智能媒体对舆论生成发展的影响研究 智能传播时代虚拟入微博传播效果的分析与思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